《古詩兩首 冬夜讀書示子聿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二、學生自學。
(一)提出自學要求。
1、自己學習。2、小組交流。3、與老師交流。
(二)激勵催化進度。
1、教師根據學習目標的難易,給出一個適當的自學時間。
2、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根據先行者的經驗,激勵后進者。
【設計意圖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要學會放手,讓學生根據目標自學。教師再給予相應的激勵,運用規定時間的策略進行催化,使他們的自學潛能得以快速釋放,自學水平也能獲得相應提高。】
三、反饋點導。
(一)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觀書有感》。
1、出示《觀書有感》。
2、請學生讀出節奏,初步指導學生讀出喜愛方塘美景的情感,并激勵學生能夠快速記憶當堂背誦。
觀書有感
【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理解詩中的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借助圖畫,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1、師生合作理解部分詞語意思。
(1)鑒:鏡子。
(2)一鑒開:古代的銅鏡有鏡袱蓋著,用時打開。
(3)徘徊:來回移動。
(4)渠:相當于“它”,這里指方塘。
(5)清如許:這樣的清澈。
(6)為:因為。
2、師生合作:借助圖畫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理解古詩大意。
半畝方方的池塘里像一面鏡子似的打開。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為什么池塘會這般清澈,是因為有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
(三)聯系生活、聯系已知來理解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
1、引導學生討論:這首詩題目是《觀書有感》,是不是寫成《觀塘有感》才對呢?
2、引導學生理解:(1)這是詩人寫詩的高明之處,把深刻的讀書哲理巧妙地藏在寫景詩里。表面上是寫“觀塘有感”,而實際上是用暗喻的方法寫“觀書有感”。(2)詩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斷的活水比作新鮮的知識,只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樣,也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聰明。
3、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觀書有感》,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的哲理。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師生合作相互檢查目標落實情況。通過學生的自我匯報,相互啟發,能夠使學生達成普適性目標,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聯系已知加深對文本理解,使學生對達成的目標掌握更牢固,更持久。】
四、拓展提高。
(一)欣賞朱熹的第二首《觀書有感》,借助老師提供的注釋,想一想這首詩表面上寫什么意思,實際又告訴了人們什么樣的讀書道理呢?
(二)出示《觀書有感》(其二)及詞語注釋。
1、《觀書有感》(其二)
【南宋】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注釋】
(1)艨艟:古代戰船。也作“蒙沖”。
(2)一毛輕:輕如一根羽毛。
(3)向來:從前。指春水未漲之時。
(4)中流:水流的中央。
(三)根據詩中的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及告訴人們的讀書道理。
1、引導學生說出古詩大意。
2、引導學生說說從古詩中懂得的道理,比如可以這樣理解:讀書多了,知識豐富了,原來遇到的無法解決的困難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學生達成提高性目標,不必每個學生都理解到位,但要求學生都參與,通過學生的自學和老師的適當指導,感悟第二首《觀書有感》,使學生加深對朱熹的說理性古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