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4課 風來了
[分析]風來了
一、教 材 分 析 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4課 風來了
神奇的大自然變幻無窮,風來了我們每天親近她,細細地體味著陽光、冰雪、風雨、雷電帶來的溫暖、寒冷、涼爽與震撼。本課風來了即以生活中學生常常遇到的風為內容題材,讓學生回憶各種各樣的風刮起時所見到的情景與不同的感受,并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風的形狀是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怎樣表現風來了呢?風來了這便是教學中要解決的學習問題。通過用線來表現風,可以畫出風的飄動、旋轉、迅疾和方向,使學生體會風的形態。風來了利用物體形態的變化來表現風的感覺,如畫家作品《陣風》描繪了幾位藏族婦女在風中艱難地行走的姿態,她們的腰帶、發辮、衣擺及一些飾物都被風吹得飄了起來,真實地表現了對大風的感受。
教材借助圖片提示,體現出用線條表現風的感覺。旋轉的渦狀線和相似方向飄動的弧線表現出不同的疾風景象,借以啟發兒童從可視的線條形象中去體味風的方向、大小、疾緩,幫助兒童從中獲得方法和經驗的體認。
為了便于學生進入學習活動,風來了安排有小訓練,即陳列吊燈、衣架上晾的褲裝、柳條等圖樣,提出問題:你能想像出大風吹過來時,它們會有什么變化嗎?說一說,試著畫一畫。穿插其中的小訓練對于觸動學生的感知,增強其體驗、感悟的能力,發展想像力和表現力可以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材注意到學習活動開展的層次關系,從風的形式到物的反應,再經想像提高到追求一種有意義的表現逐步推開,為教學提供了清晰的路線。
本課由于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平時學生就積累了一些有關風的感性體驗,通過教師的指導,他們一般可以根據記憶和想像畫出對風的感受。
二、教 學 目 標
*學習風的表現方法。
*培養對大自然、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發展想像能力和繪畫表現能力。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 學 設 計
本課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觀察記憶刮風時周圍事物和人物的變化。
教學過程擬作如下安排:
記憶交流——演示觀察——嘗試訓練——指導表現——交流評析。
記憶交流環節通過傾聽各種風聲,觸動學生的記憶,使學生自主地投入到學習討論中,相互交流自然界有哪些風。然后,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刮大風時各種物體形態的變化。再通過教材提供的小訓練嘗試畫一畫大風吹來時,不同事物、動物和人物形態的變化。通過對學生小訓練的分析,指導學生通過各種物體形態的變化來表現風來了的感覺,并根據自己的記憶和想像進行創造表現。交流評價時,可讓學生相互說說哪些作品有風來了的感覺。
作業要求:記憶和想像刮風時的情景,通過描繪物體形態,運用線條等方式,大膽地表現對風的感受。
四、教 學 建 議
*用線表現風主要是使學生感受風的形態,可以考慮用線的形式來增加畫面效果,豐富繪畫語言。
*提示學生不必畫太大的場面,以免影響作業的完成。
*教學設計可根據條件,設置不同的環節和程序組織,如:嘗試體驗——觀察發現——建立假想——創意表現——反饋評析。
*在“風來了”的主題線索下,鼓勵學生思考逆風、順風等運動中的物體狀,體會方向、力量所呈現的畫面感覺,起到活躍思維和擴充表現張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