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8課 追風快車
[分析]教材分析
一、教 材 分 析 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8課 追風快車
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作為運載工具的汽車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造型,具有了更為理想實用的功能,給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留下了強烈的視覺感受、美好的記憶和豐富的聯想。本課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8課 追風快車圍繞“汽車”這一主題安排了三個相關學習活動:畫自己喜歡的車,側重平面繪畫的學習;用紙盒組拼汽車,側重立體組合造型的學習;用各種材料組拼汽車,側重材料利用的學習。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8課 追風快車這一系列的活動,都將涉及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審美感受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創造表達,體會到各種造型活動的樂趣。
汽車一般都由車頭、駕駛室、車廂、車輪這幾大部分組成,兒童由于經驗積累,一般已能很敏感地分辨各類汽車的大體特征,在活動一中學生用語言描述自己喜歡的汽車的主要特征后可以采用觀察性繪畫或記憶性、想像性繪畫進行表現,如果是觀察性繪畫,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描畫汽車的正、側面,教材中的學生線描作業和欣賞圖片做了明確的提示。汽車上各部分的形都有穿插和遮擋關系,如車輪與車身的組合多半具有明顯的包圍和遮擋關系,而這些形的組合構成了汽車的整體形狀。注意汽車和各個部件的特征和細節,如車輪軸、螺絲、輪胎花紋、反光鏡、前后及兩側車燈、車窗、刮雨器等。如果是記憶、想像性繪畫,應引導學生抓住車的主要特征和一些細節體現車的特點,并適當裝飾或添加想像。
在引導學生運用立體造型表現“車”這一主題時,可以采用同一性質的材料(如紙盒)或多種材料進行創作。活動二的學習內容強調巧妙利用紙盒的大小、形狀,通過堆砌引發聯想,制作出汽車,一般步驟如教材中所提示的“先組拼汽車的車身,再用剪接、粘接、拼貼等方法制作出車窗、車門、車輪、車燈等部件”。在此操作過程中,學生應根據紙盒特點,掌握簡單的組合、切挖、粘貼技術,并學會思考運用什么樣的紙盒做“汽車”的哪個部分。活動三的學習內容在材料利用上有所突破,因為材料豐富,材料個體造型各異,學生思考選擇的發散性更強,根據材料特點,學生可以掌握與之相適的組合、切挖、粘接技術,并學會思考運用什么樣的材料制作汽車的哪個部分,如教材中出示了一些紙杯、油瓶、字典、訂書機、襪子的圖片,圖下所附的問題體現了對學生思維引導的過程與方法。
孩子們很喜歡汽車,在歷史悠久的汽車大家族中他們都愿意爭當一名小小設計師,教師應提供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術支撐,滿足學生繪畫表現的欲望、動手創造的熱情和粗淺的設計意識。
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8課 追風快車
二、教 學 目 標
*觀看汽車的圖片、模型或實物,認識車的造型特點和結構、功能,初步了解汽車的歷史與文化。
*能抓住汽車的主要外形結構和特點,描畫出自己喜歡的車。
*能巧妙選擇、利用材料,運用立體造型的方法制作一輛有趣的車。
*養成細心觀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在動手制作、描畫汽車的過程中感受造型活動的樂趣,初步領略設計與創造的意義。
三、教 學 設 計
本課教學設計強調自主的學習行為,讓學生對熟悉的交通工具大膽進行創造表現。
活動一教學過程可考慮:信息收集——欣賞感受——學習指導——創造表現——評析交流。課前,師生共同收集有關車的圖片、模型,相互觀察感受后,統一認識,大家共同發現車都有一個基本的外形結構,然后有針對性地談自己最喜歡的車具有哪些特色,如有的車的細節局部有特色,有的車由于功能需要,從外觀上可突現出某些機車零件。怎樣引導學生畫出自己觀察后的感受呢?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各類汽車的大體特征和側面造型入手,來分辨形的特征,并通過汽車細節的添畫使畫面更生動;此外還可引導學生觀察正面的汽車,對比觀察、對比認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際造型能力進行有選擇性的繪畫表現。
活動二、活動三都涉及到立體造型的訓練,只是材料的不同,導致思維選擇存在差異,技術處理也相應有所調整,但教學上都可采用以下過程:欣賞激趣——材料分析——方法選擇——創意指導——自主表現——評價遷移。教師將汽車的平面繪畫作品與立體制作作品對比出現,激發學生的動手表現欲望,讓學生認識材料,分析示范“汽車”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選擇了什么方法制作而成,在交流討論中呈現問題:“如果你也想做一輛有趣的車,你會選用哪些材料,制作車的哪個部分?”如果用紙盒制作汽車,應注意利用紙盒本身的長短、厚薄、大小巧妙組拼,并掌握紙盒的切挖、粘接方法;如果用其余各種材料制作汽車,應注意材料之間的外形、硬度、質感的合理搭配,并掌握這些材料的切挖、粘接技術。其實,學生在工具操作和材料的簡單運用上難度不高,關鍵是怎樣引導學生巧妙運用材料,尋求造型的新異與美觀,創意指導體現在對材料的選擇思考和對制作效果的科學設想。學生作業可以小組共用材料,獨立制作的方式完成。評價欣賞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活動二的內容可考慮向活動三延伸,活動三的內容可考慮向科技方向延伸,體現科學與藝術的綜合。
四、教 學 建 議
*可運用對比教學的方式,如對正、側面汽車的對比觀察、感受與認識,技法表現的異同,對平面繪畫作品與立體制作作品的對比觀察,激發學生對藝術學習的各種表現形式、方法的學習欲望。對比觀察學生作品,將組拼合理的作品與過于堆砌的作品比較,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選擇。
*活動一應著力研究本班學生的學習起點能力后,再進行學習定位。如果定位是記憶想像性繪畫,應強調創造性、主觀性,先把握好車的整體外形,再以車為主體,適當添加人物、動物、場景,注意畫面的構圖、色彩處理;如果定位是觀察性繪畫,應強調客觀性,避免學生畫概念化的汽車,注意局部細節的描畫,并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描繪汽車。
*活動二、活動三強調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教師可選擇幾個固定的有特征的材料,讓不同的學生嘗試組拼,大家從不同角度品評、選擇,一方面啟發學生思考,讓更多的學生利用同一材料再次“翻新”,另一方面可發現問題,共同思考解決的辦法。
*活動二的學習在技法上可引導學生打破紙方盒的基形,巧妙剪切再重組異形,使汽車造型更獨特。
(楊群芳)
[教案]柳州市公園路小學董國靜老師的教案
教學目標:
1、觀察汽車的圖片、模型或實物,認識車的造型特點和結構、功能,初步了解汽車的歷史與文化。
2、能抓住汽車的主要外形結構和特點,描畫出自己喜歡的車。
3、能巧妙選擇、利用材料,運用立體造型的方法制作一輛有趣的車。
4、養成細心觀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在動手制作、繪畫汽車的過程中感受造型活動的樂趣,初步領略設計與創造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車的造型特點和結構、功能,初步了解汽車的歷史與文化。
2、抓住汽車的主要外形結構和特點,巧妙選擇、利用材料,運用立體造型的方法制作一輛有趣的車。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收集汽車的圖片材料及帶繪畫工具情況。
二、欣賞感受
1、請同學們把你們收集的汽車圖片材料拿出來,與你的同桌介紹一下它們。
2、欣賞同學們帶的汽車模型,說說汽車的外形結構。
3、談談自己最喜歡的車具有哪些特色,如有的車的細節局部有特色,有的車由于功能需要,從外觀上可突現出機車的零件等。
三、 學習指導
1、汽車一般都由哪些部分組成?(車頭、駕駛室、車廂、車輪)
2、除了汽車的這幾個大的組成部分外,汽車還有哪些部分的特征和細節?比一比誰列舉得又都多又正確。(車軸、螺絲、車窗、反光鏡、前后幾兩側車燈、刮雨器……)
3、引導學生從各類汽車的大體特征和側面造型入手,來分辨形的特征及如何描繪自己最想表現的汽車外形。
四、 創造表現
1、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際造型能力進行有選擇性的繪畫表現。
2、教師巡回指導。
五、 評價交流
1、同桌互評
2、集體講評
第二課時
一、 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帶紙盒等手工制作的工具
二、欣賞激趣
1、請同學們拿出你上節課畫的小汽車,與本節課學習制作的小汽車有什么區別?(平面與立體的區別)
2、請看到書上左上角這輛“小汽車”,說說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3、“如果你也想做一輛有趣的車,你會選用哪些材料,制作車的哪個部分?”
三、材料分析
1、紙盒:要注意紙盒本身的長短、厚薄、大小巧妙的組拼。
2、牙簽等細木棍可用來做后視鏡的支點。
3、色卡紙可用來添加車身等其他的圖案。
四、方法選擇
1、巧妙利用紙盒的形狀組拼汽車的車身。
2、用剪挖、粘接等方法做出車窗、車門、車輪、車燈等部件。
六、 自主表現
1、學生可以以小組共用材料,獨立制作的方式完成。
2、教師巡回指導。
七、 評價欣賞
今天我們來舉辦個“小小汽車展示會”,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推選組內最優秀的小汽車來參加“汽車展示會”。
第三課時
一、開門見山,明確目標
1、欣賞蘿卜汽車和拖鞋汽車,并分析其制作材料的特殊性。
2、板書課題。
(引起學生的興趣,直接進入第二課時)
二、交流討論,呈現問題
1、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你會選用哪些材料,制作汽車的哪個部分呢?
2、師生互動探討:恰當、巧妙地選材。
(了解學生的創作想法與思路,教師及時予以引導。)
三、綜合分析,解決問題
1、運用媒體,將實物圖片進行恰當的組拼,提示學生選擇材料要合理、巧妙。
2、教師示范,學生參與討論,提示學生制作“汽車”要美觀。
3、對比欣賞學生作品。
(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幫助學生解決選材、制作、裝飾等問題。并指導學生欣賞作品。)
四、學生自主表現,教師指導
1、提出作業要求:運用多種材料,制作一輛你喜歡的汽車。
2、學生作業。
3、學生在玩耍中展示“汽車”。
(明了作業要求,引導學生在愉悅中積極的實踐探索、創作表現。)
五、賞析評價,課題延伸
1、作品自評、互評、師評。
2、欣賞能動的“汽車”,教師小結全課。
(通過評價與賞析,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我表現。激發學生進一步創作和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