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6課 拼拼擺擺
[分析]拼拼擺擺
一、教 材 分 析 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下冊:06課 拼拼擺擺
拼拼擺擺是一種學生喜愛并樂于參與的活動。本課拼拼擺擺即將圓形或方形紙片先剪割成塊,再拼擺粘貼構成新的圖形,拼拼擺擺是根據現代圖案“平面構成”的原理,結合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美術教學實際而選用的課題,將一些抽象的理論融貫于構思、設計和實際操作的活動之中。這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方法,拼拼擺擺是促進學生形象思維、想像力、表現力、創造力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材拼拼擺擺分別呈現了圓形和方形的分解構成圖例,由圓形的對折分解到方形的任意剪割體現了一個梯度。教材范例給出了以下信息:1. 將紙片分解剪割時注意形狀、大小、方向的變化;2. 分解方法多樣化,可以對折剪也可以任意剪割;3. 分解次數不宜太多,3~5次為宜,割裂成4~6塊最佳;4. 同一剪割方法可以拼擺出人物、動物、植物等不同的造型,注重求異、創新。
二、教 學 目 標
*學生參與剪割、拼擺、粘貼等活動,初步掌握形的分解與組合方法,提高動手能力。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造能力、審美能力。
*感受和體驗拼擺造型活動的樂趣。
三、教 學 設 計
本課拼拼擺擺教學應重視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嘗試、探究。可通過教學演示、指導看圖、作品賞析、同伴互助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感悟和體驗中掌握剪割和造型要領。教學時可創設小組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體驗集體活動和與人協作的快樂。
1. 教學演示,變變圖形。激發學習興趣,初步感知制作方法。教師可任選一種形狀的紙片進行教學演示,演示過程應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最好在幻燈機上進行。如教師先作分解演示,然后讓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拼擺造型,充分感受反復擺弄、圖形變幻的奇妙和樂趣。
2. 自主探究,嘗試制作。以教材為載體,指導觀察教材圖片,閱讀學習提示,思考討論拆分圖形和重新造型的方法要領有哪些?自己嘗試選擇喜歡的方形或圓形紙片進行拆分造型。
3. 發現問題,質疑解疑。重視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嘗試自行解決問題,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指導:
① 紙片剪割的次數和塊數。最好能進行正誤對比,讓學生較好地把握分解的次數和塊數的度,分解次數3~5次為宜,割裂成4~6塊最佳;同時感覺如果剪割的塊片過多,會使造型瑣碎零散。要求用刀流暢、線條圓潤。
② 紙片剪割的形狀、大小、方向的變化。宜以弧線為主、直線為輔進行剪割。
③ 造型形象的豐富性。可以模擬動物、人物、植物形象和抽象圖形,不要盲目追求像什么,而應反復擺弄,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認真辨析,使造型美觀就行。
④ 強調反復拼擺確定造型后再進行粘貼。
⑤ 強調在造型過程中,不能有半點遺漏,即分與合的塊數相同。
4. 學生活動。個體或分組方式隨機進行,鼓勵大膽地想像創造。
5. 欣賞評析,交流感受。可采用師生互動、小組互動、下位交流等多種形式。
作業要求:選擇喜歡的圓形或方形紙片進行剪割、拼擺、粘貼,創造出美觀奇妙的圖形。
四、教 學 建 議
*材料的來源可以拓寬,彩色紙、廢舊掛歷紙均可,但紙的花色不宜過多。方形紙既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長方形;紙片不宜過大,應考慮底紙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