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第十冊美術教案
第2課 做彩燈
課時:1課時
新課標思想:
本節課是“設計•應用”領域的內容。本課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和民間工藝。通過介紹“正月十五鬧花燈”,在查找春節、元宵節等相關資料的學習中,了解我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在動手實踐中,擔負起傳承傳統手工藝的責任。
元宵節游玩觀賞的主要對象是花燈,又叫“彩燈”、“燈籠”。彩燈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精美藝術品。西漢時就有了彩燈。經過千百年能工巧匠的開發創新,彩燈藝術百花競放,各呈異彩。在樣式上有帶穗的掛燈、美觀的坐燈、秀麗的壁燈、精巧的提燈、玲瓏的走馬燈等;在造型上有山水人物燈、鳥魚花竹燈。常見的有老虎燈、金魚燈、茶花燈、白菜燈,還有屬于民族特色的龍燈、云燈、宮燈。如今,代表新年的生效燈、迎接xx年奧運會的福娃燈、表現航天題材的燈藝作品更具時代特色。
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不同材質的骨架需要不同的方法連接固定,如插接、粘接、捆綁等,總體的要求是安全、牢固。燈面的設計要統一、美觀。
應會:利用手中現有的材料,創作新穎、美觀、實用的彩燈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悅,并能用語言表達做彩燈一課的心得。
2、隱性內容與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精神,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強美化環境的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北京民間文化的關注和熱愛,增強對“設計•應用”課程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究骨架的多種組合和固定方法,培養利用多種材料進行骨架設計的能力。(如把長方體、立方體紙盒的面挖掉,把邊、角保留,形成框架,或把塑料瓶、罐的筒壁挖成多種造型再裝飾。)
教學難點:
彩燈作品的美觀、新穎、牢固和實用。
第一節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啟發談話,展示春節期間在市場上買來的彩燈作品。
提問:歷史上最早的彩燈是在哪個朝代?漢代、唐代、宋代。(選擇) 聆聽、欣賞。
學生回答。
正確答案:
漢代。 初步從生活中認識彩燈,了解相關知識。
解析花燈于春節、元宵節的關系。 春節是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內涵。隨后的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燈謎、賞花燈使節日達到了高潮。
展示花燈,出示問題。 欣賞錄像、圖片、資料。
提問:說說你最喜歡的花燈,你知道這種燈的名字嗎?這種燈使用哪些材料制作的? 提高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研究教材講述“小燈張”的藝術實踐和創新歷程。 結合教材中“小燈張”傳人作品——蓮花燈、圓形宮燈、小方燈,介紹張長順——小燈張。
張長順是老北京城里有名的瓦匠。冬季活兒少時做燈籠、賣燈籠。“小燈張”的燈籠每年都有新意,總走在同行的前面。如在燈籠上寫吉祥語,頭一年用筆書寫,第二年就用撒金粉的形式來表現了。
由于燈籠的材質比較輕,風一吹就會亂轉,于是“小燈張”就把傳統的紙質或木質底托改成了泥質,這樣既降低了成本,又是燈籠有了防風、防火的功能。 聆聽、思考,了解民間藝術與藝人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