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美術全冊教案(江西版)
“這是裝水的容器,設計巧妙實用,瓶罐兩側有穿繩的耳,取水時自然下沉,上重下輕便于取水。”
提問:同學們,知道彩陶最早在哪里發現?
學生思考。
“彩陶最早發現于河南澠池縣的仰韶村,所以有‘仰韶文化’之稱。”
提問:請說出器形的種類?
學生討論。
“碗、壺、缽、罐、瓶、鼎、盤等。”
2、老師示范:
1)將泥壓一壓。
2)卷、捏、按出水壺基本形。
3)印出花紋。
3、引導學生制作
“請應用多種方法,如團、捏、挖、接等完成一個裝水的壺。”
老師指導。
4、講評作業
三、小結:
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制作陶罐。
板書:
感悟彩陶(一)
方法:
團、接、捏、挖、揉、壓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仿制彩陶的動手能力。
認識彩陶實用價值。
教學重點:
應用彩陶制作的多種方法制作一個碗。
教學難點:
分析作品藝術價值。
教學方法:
練習
教具:
圖片
教學方法:
一、導入
師:陶器的出現,是人類用火改變物質的第一次創舉,是一項跨時代的發明創造,因而改變了原始人的生活。今天,我們深入學習彩陶。
二、授新課
1、分析作品
出示《彩陶人面魚紋盆》
師:這件作品采用了什么花紋來裝飾?
學生討論。
“應用人面魚紋,使人聯想到漁獵生活。”
提問:彩陶在花紋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析。
“最早以象形的動物為主,后來向植物和幾何紋發展,而且越來越抽象。”
師:你想設計什么樣的紋樣?
學生討論。
2、畫一畫
設計陶上的裝飾紋樣。
3、老師示范:
1)做出碗的基本形,采用壓、按、方法。
2)印出花紋
4、布置作業
制作一個印有豐富紋樣的碗。
5、學生制作
老師指導。
6、講評作業
三、小結:
課后,同學們再去深入了解彩陶相關知識。
板書:
感悟彩陶(二)
方法:
捏 壓 刻 印
18、童謠童畫
課前準備:
(學生)繪畫工具材料,選好自己喜歡的童謠等。
(教師)配有童畫的童謠課件,配有童謠的童畫范作等。
教學過程:
1.新知教學。
(1)播放課件《蕩秋千》,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自己對此童謠的體會。
(2)教師為此童謠示范作畫。
(3)教師講述創作作品的思路及藝術特點。
(4)小結:童謠和童畫的相通之處(童謠和童畫,將文學之美、聲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動地融為一體。在童謠的美好韻律中,感受童畫的悅目色彩;在童畫的豐富想象中,感受童謠的韻律之美)。
(5)揭題:《童謠童畫》。
2.欣賞作品。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間童謠。
(2)欣賞書本中的童謠、童畫和教師收集到的作品。
(3)學生進一步領悟童謠、童畫的相通之美。
3.嘗試創作。
(1)師生共同評價童謠《蕩秋千》(選取的創意角度,藝術特點等)。
(2)學生嘗試為此童謠創作童畫。
(3)注意:選擇合適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創意、構圖、畫面的整體效果等;盡量表現出童謠的意境。
(4)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4.評價作業。
(1)交流創作思路。
(2)師生共同評價。
5.小結與拓展。
(1)小結本節課內容。
(2)收集自己喜歡的童謠,了解其歷史背景、地域特點及藝術風格等情況,熟讀成誦。
教學評價:
自評、互評相結合,說一說自己喜愛的童謠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