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學問
生1:我認為用第一件上衣配第二條裙子最好看。
生2:我也同意她的想法,女孩子穿裙子最好看了。
師:好吧!笑笑決定就按你們的建議辦。(cai演示笑笑穿上建議的衣服。)
練習二:路線搭配
師:笑笑已經坐上開往動物園的汽車了。(cai出示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從學校經過少年宮到動物園,一共有幾條路可以走?
師:同學們獨立思考,用筆畫一畫,一共有幾條路可以走?
生:一共有6條路可以走。
師:你們能想出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來表示搭配過程嗎?(因為課本上有提示,學生很易就回答了,若課本沒有提示,可能很難有學生能聯想到字母表示。)
(cai演示,將兩點間的路分別用字母abcde表示。)
師:請兩名同學上臺板書搭配方法
生1:a→c、a→d、a→e、b→c、b→d、b→e
生2:a→c、b→c、a→d、b→d、a→e、b→e
(生3、生4用上下連線方式,思路與生1、生2相同。)
(四)小結延伸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生1:我學會了按一定順序進行搭配,不易重復和遺漏。
生2:我知道了可以用字母來表示搭配。
生3: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搭配的知識。
……
師:看來同學們收獲真不小,回家以后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試一試,搭配自己的秋季服裝,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五、教學反思
新課標十分重視數學活動的建設和開展,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于以上理念,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
首先是調整使用教材。教材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的基本線索,但教學只有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為此,我從與學生生活聯系的密切程度,學生學習興趣的持久性角度出發,適當地調整了教材情境,以期能適應更多學生的學習。
其次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借助學具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將知識遷移延伸,探索真實世界中的數學,體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上完這節課,我也從以上兩個方面反思教學的實施。一是教材的調整是否合理。教材中設置了三天的菜譜搭配,情境設置相對一致,但容易讓學生失去探究興趣,同時也削弱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數學思想的形成,調整后的感覺頗好,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二是在活動中體驗。其中我設計了標有四種菜名的學具,每名學生有 20個小卡片,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卡片較多,取卡片的過程浪費了不少時間,也分散了學生的思維,但我一直想不出更好的解決方法,難道這里的學具使用根本是不必要的嗎?還是其它原因?我思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