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課”三部曲——我教《乘數中間有零的乘法》
(三)如何設計扎實而有效的練習?
新課之后的練習,是檢驗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關鍵。而計算題教學以往的做法是老師講解,學生練習,所以顯得枯燥乏味。該如何設計扎實而有效的練習呢?我曾經有過三個設想:
[設想一]在學生學習完例題后,直接做三個練習題,在講評時總結算法。最初我沒有過多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為這些知識非常簡單,后來在首次試教中以學生錯得太多而宣告失敗!
[設想二]讓學生先估算,在筆算驗證,然后講算理。此設想極好地將估算和筆算結合了起來,然而學生還是出現了和上次同樣的錯誤。
[設想三]做一組乘加題,如:0×2+4、0×8+3……讓學生先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知識,為下面的筆算做好鋪墊。口頭估算3個筆算題,讓學生說說每一題的方法,再進行筆算,講評時提問:“為什么有的題十位上不是0呢?”
雖然和第二次比,只是增加了一些口算練習,但正是這樣看似簡單的練習,使學生能牢固掌握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都能正確計算,并能說出算理。所以,我們在設計練習時應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動態的眼光去審視學生 ,真正做到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扎實有效的練習。
在我的頭腦中,計算題教學是數學教學中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也一直不敢去嘗試。現在回頭來想,任何事都有第一次,不去試怎能知道結果呢?通過這一次的教學,使我對教材有了重新認識,也意識到了自己在數學教學上的欠缺。畢竟,好課是“磨”出來的,只有體驗過,理解才會深刻。
尾聲(反思階段)
三次試教下來,我始終思考著這樣幾個問題:
1、為什么幾次教學中學生的反應會如此一致?
本節課,在基礎差的班級上過,在基礎好的班級上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著驚人的相似。以前總以為一些問題的回答,基礎差的學生答不出,基礎好的就肯定答得出;有些錯誤差生才會出現,好生肯定不會這樣。但經歷了幾次教學后,發現學生的問題幾乎“同出一轍”,這給了我新的反思:到底是學生的問題還是老師的問題?因為我們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并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的,所以,課堂上的表現才會如此的一致。由此,我想到教材是“死”的,學生是“活”的,教師只有用“活”教材,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的有效素材,才能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同樣的設計,在基礎差的班級同樣能上得精彩。
2、如何處理意外生成的東西?
布盧姆曾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課堂中,當我們給學生創設了相當的自主空間,學生的潛能較為充分地發揮出來時,再精心的備課也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反應,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課堂才變得絢麗多彩。幾次試教中,有時出現了學生掌握得較好,用不著教師引導的情況,那這時教師該怎么辦?有時出現“冷場”,很簡單的問題卻沒人回答,教師又該如何處理?我想這決不是單靠預設就能解決的問題。當課堂教學不再按照教學預設展開時,教師要善于把握動態的數學課堂,使每一個意外都轉化為課堂上亮麗的風景線。我們只有在不斷嘗試,不斷失敗,不斷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機智,才能靈活駕馭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