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數和因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70—72頁,“想想做做”第1—4題。
教材簡解
這節課教學倍數和因數的認識,學習找一個自然數的倍數和因數。
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題,兩道“試一試”。例1通過用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的操作,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礎上教學倍數和因數的意義。例2教學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接著通過“試一試”讓學生再找出兩個數的倍數,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例子,發現一個數的倍數中最小的數、最大的數及其個數方面的特征。例3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接著通過“試一試”讓學生再找出兩個數的因數,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例子,發現一個數的因數中最小的數、最大的數及其個數方面的特征。
“想想做做”第1題利用倍數和因數的概念闡述兩個數的關系;第2、3題結合生活現實加深對倍數、因數意義的理解,初步體會倍數、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目標預設
1、使學生結合整數乘、除法運算初步認識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求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發現一個數的倍數、因數中最大的數、最小的數及其個數方面的特征。
2、在探索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體會數學內容的奇妙,產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1、自主探索并總結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
2、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
設計理念
教師應利用倍數和因數這部分內容,讓學生通過主動觀察、實驗、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發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特征;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設計思路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①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突出乘法算式的書寫,為教學倍數和因數的意義作鋪墊;
②結合具體的乘法算式用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初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含義,并及時鞏固,加深對倍數和因數意義的理解;
③在此基礎上,通過辨析題讓學生明白倍數和因數是相互依存的;
④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充分交流,歸納出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以及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特征;
⑤適當設計練習題或游戲,讓學生得到鞏固和提高。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操作
感知
揭示
課題
1.提出要求:每個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12個完全一樣的正方形卡片按要求完成:
(1)用這12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你有多少一個數種不同的擺法?
(2)每種擺法中,每排擺幾個?擺幾排?
(3)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擺法表示出來。
2.教師板書:
4×3=12
6×2=12
12×1=12
3. 揭示課題,教師選擇4×3=12,向學生說明12是4的倍數,12也是3的倍數,4和3都是12的因數。
4.板書課題:倍數和因數。
5.根據黑板上的另兩道乘法算式,指名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6.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為了方便,我們在研究倍數和因數時,所說的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