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總應用題(通用10篇)
歸總應用題 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2頁的例5和“做一做”的題目,練習二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了解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夠正確地解答這種應用題。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解答下面各題,并說出題中的數量關系。
(1)張師傅做一批零件,平均每天做25件,8天做完。這批零件有多少天?
(2)張師傅要做200個零件,平均每天做40個,多少天可以完成?
2、補充問題或條件,再解答。
(1)工人叔叔修一條公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 ?
(2) ,每天修12米,幾天修完?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后,引入課題。
二、新課
1、教學例5。
教師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再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畫線段圖表示題的條件和問題。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用線段圖表示,教師板書線段圖。
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教師在黑板上用線段圖表示。
引導學生看著線段圖進行分析。提問:
(1)求幾天修完,要知道哪兩個條件?(路有多長,每天修多少米。)
(2)已知每天修15米,所以要先求什么?
(3)怎樣求路長?
討論后讓學生在自己畫的第條線段圖上標出問題。
列式計算出路長后,讓學生在自己畫的第二條線段圖上標出路長。
再列式計算出幾天修完這條路。
讓學生列出綜合算式,指名說出每步計算的含義。再讓學生進行檢驗。
2、改動例5的教學。
教師:如果把 例5改為“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該怎樣解答?線段圖該怎么畫?
教師先讓學生改線段圖,然后讓學生按線段圖呈現的數量關系來解答。
然后,比較例5改動后的題目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回答出相同點:兩道題都要先求出全路長,也就是總工作量。不同點:例5是求幾天修完,改動后的題目是求每天修多少米。
3、做112頁上的“做一做”。讓學生讀題,弄清已知條件和問題,然后畫出線段圖,解答出來。學生做第2題時,要比較一下與第一題的異同點。最后讓學生自己解答,再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二十五第1、2題。
四、小結
五、作業 :練習二十五的第3、4題。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科書中練習二十五的第5—10題。
教學目的:通過混合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的數量關系,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教師檢查家庭作業 (練習二十五的第3、4題)指名回答第3、4題的解題思路和列式理由,再集體訂正。
2、教師讓學生想一想:怎樣將第3、4題仿照改動例5的做法,把它們改編成另一道應用題。可以相互議論應怎么改。
教師讓學生回答。
二、進行口算練習:做練習二十五的第5題。
教師讓學生把得數直接寫在式子后面。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進行解答應用題的混合練習
1、做練習二十五的第6題。
教師要求讀題后,畫線段圖,按照線段圖所呈現的數量關系,再列式計算。
2、做練習二十五的第7題。
教師要求學生讀題后,按照題意畫線段圖,再列式計算。
3、做練習二十五的第8題。
學生讀題,并思考怎樣根據表中已經給出的數據進行計算和填表。
4、做練習二十五的第9題。
學生讀題,并思考這道題跟最近學習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5、做練習二十五的第10題。
教師讓學生讀題后補充條件。巡視時,注意學生補充條件的不同情況。做完后,教師分別讓補充條件為“如果每人澆4(或6)棵”的學生起來說明補充條件的理由和計算結果。
教師問:每人澆4棵,幾人澆完?
如果每人澆6棵,還可以用別的方法來解答嗎?(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并列出另一個算式:24÷(6÷3)=12人,并說明理由。)
四、小結
教師:本學期的應用題都學完了。大家注意到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解題時一定要認真審題,弄清題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五、作業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兩道題:
(1)將第6題的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為“如果每盒5元,可以買多少盒?”
(2)將第7題的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為“要再買這種磁帶10盒,還要花多少錢?”
歸總應用題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為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 :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最好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幾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綜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軍列隊出操.填出每行人數或行數.(說說解題思路)
每行人數
12
20
45
行數
15
10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板書:
探究活動
折紙條游戲
活動目的
學生通過手、腦、口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加深對的認識;鍛煉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質.
活動準備
學生兩人一組,每組準備1張較長的彩條,一張表格.
活動過程
1.規則:兩人一組,甲任意將彩條折成2段(或幾段),乙測量出一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接著兩人互換任務,乙將彩條折成不同的段數請甲根據第一次的測量結果猜出現在每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互相檢查(計算)猜對為贏;此為一局;每場游戲可定為4局,贏者一局加10分,輸者記0分并送對方10分,最后分高者為勝.
2.所填表格如下:
歸總應用題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為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 :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最好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幾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綜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軍列隊出操.填出每行人數或行數.(說說解題思路)
每行人數
12
20
45
行數
15
10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板書:
探究活動
折紙條游戲
活動目的
學生通過手、腦、口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加深對的認識;鍛煉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質.
活動準備
學生兩人一組,每組準備1張較長的彩條,一張表格.
活動過程
1.規則:兩人一組,甲任意將彩條折成2段(或幾段),乙測量出一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接著兩人互換任務,乙將彩條折成不同的段數請甲根據第一次的測量結果猜出現在每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互相檢查(計算)猜對為贏;此為一局;每場游戲可定為4局,贏者一局加10分,輸者記0分并送對方10分,最后分高者為勝.
2.所填表格如下:
歸總應用題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為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 :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最好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幾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綜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軍列隊出操.填出每行人數或行數.(說說解題思路)
每行人數
12
20
45
行數
15
10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板書:
探究活動
折紙條游戲
活動目的
學生通過手、腦、口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加深對的認識;鍛煉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質.
活動準備
學生兩人一組,每組準備1張較長的彩條,一張表格.
活動過程
1.規則:兩人一組,甲任意將彩條折成2段(或幾段),乙測量出一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接著兩人互換任務,乙將彩條折成不同的段數請甲根據第一次的測量結果猜出現在每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互相檢查(計算)猜對為贏;此為一局;每場游戲可定為4局,贏者一局加10分,輸者記0分并送對方10分,最后分高者為勝.
2.所填表格如下:
歸總應用題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為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 :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最好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幾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綜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軍列隊出操.填出每行人數或行數.(說說解題思路)
每行人數
12
20
45
行數
15
10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板書:
探究活動
折紙條游戲
活動目的
學生通過手、腦、口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加深對的認識;鍛煉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質.
活動準備
學生兩人一組,每組準備1張較長的彩條,一張表格.
活動過程
1.規則:兩人一組,甲任意將彩條折成2段(或幾段),乙測量出一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接著兩人互換任務,乙將彩條折成不同的段數請甲根據第一次的測量結果猜出現在每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互相檢查(計算)猜對為贏;此為一局;每場游戲可定為4局,贏者一局加10分,輸者記0分并送對方10分,最后分高者為勝.
2.所填表格如下:
歸總應用題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為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 :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最好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幾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綜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軍列隊出操.填出每行人數或行數.(說說解題思路)
每行人數
12
20
45
行數
15
10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板書:
探究活動
折紙條游戲
活動目的
學生通過手、腦、口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加深對的認識;鍛煉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質.
活動準備
學生兩人一組,每組準備1張較長的彩條,一張表格.
活動過程
1.規則:兩人一組,甲任意將彩條折成2段(或幾段),乙測量出一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接著兩人互換任務,乙將彩條折成不同的段數請甲根據第一次的測量結果猜出現在每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互相檢查(計算)猜對為贏;此為一局;每場游戲可定為4局,贏者一局加10分,輸者記0分并送對方10分,最后分高者為勝.
2.所填表格如下:
歸總應用題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5頁第4題和練習二十六的第5~8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通過對比加深對歸一、歸總應用題數量關系的認識,提高解答這兩種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歸一應用題,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
教學難點
學會畫線段圖,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
教具準備
將第115頁的第4題分別寫在幾塊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一、對比復習
1、教學第115頁第4題第(1)、(2)題。
教師掛出寫有第4題第(1)題的小黑板。讓學生自己默讀題目后,指名回答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再讓學生獨立解題(學生分步列式解答或列綜合算式解答都可以)。教師巡視時,進行個別輔導。做完后,教師分別讓分步列式和列綜合算式的學生說明解題思路和列式理由。
教師掛出第4題第(2)題的小黑板。讓學生比較第(1)、(2)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回答:第一、二個條件是相同的,第三個條件不相同,第(2)題的第三個條件正好是第(1)題的得數。讓學生獨立解題,教師巡視。
教師讓學生說明這兩道題解法上異同點,引導學生回答:它們都是先求出每人要擺多少盆花,再根據第三個條件的不同,求一共要擺多少盆花或求需要多少人。
2、教學第4題的第(3)、(4)題。
教學過程 跟前面相同,故略。
教師讓學生說明這兩道題解法上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回答:它們都是先求出一共要擺多少盆花,再根據第三個條件的不同,求需要多少人或每人擺多少盆花。
教師要求學生看第115頁上的第4題,想一想這四道題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引導學生回答:這四道題說的是同一件事,即同學們擺花盆。由于已知條件和問題的變化,第(1)、(2)題與第(3)、(4)題分為兩組應用題。每一組應用題的第一、二個條件和問題的變化,第(1)、(2)題與第(3)、(4)題分為兩組應用題。每一組應用題的第一、二個條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組國先求每人要擺多少盆花,第二組要先求出一共要擺多少盆花。然后再根據第三個條件求出得數。
二、課堂練習
1、做練習二十六的第5題。
教師讓學生把得數寫在題目的后面。做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6題。
讓學生認真審題,再列式計算。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7題。
學生讀題后,教師問:這道題實際上給出幾個已知條件?(擺一個正方形要用4根火柴棒,擺一個三角形要用3根火柴棒,實際給出3個已知條件。)
學生做題時,教師巡視,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做完后,再問:用這些火柴棒,擺三角形比擺正方形多幾個?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8題。
學生讀題后,教師讓學生想:這道題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巡視時,教師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示先求長方形的周長。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明列式的理由。
歸總應用題 篇8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5頁第4題,練習二十六的第5—8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通過對比練習加深對歸一、歸總應用題數量關系的認識,提高解答這兩種應用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將第115頁的第4題分別寫在幾塊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
(一)對比練習
1、教師掛出寫有第4題的第(1)小題的小黑板。讓學生自己默讀題后,指名回答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再讓學生獨立解答。做完后教師分別讓學生說解體思路和列式理由。
教師掛出第4題第(2)小題的小黑板。讓學生比較第(1)、(2)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回答第一、二個條件是相同的,第三個條件不同,第(2)題的第三個條件正好是第(1)題的得數。讓學生獨立解答。
教師讓學生說明這兩道題解法上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回答:它們都是先求出每人要擺多少盆花。再根據第三個條件的不同,求一共要擺多少盆花或求需要多少人。
2、教學第4題的第(3)、(4)題。
教師讓學生說明這兩道題解法上的異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回答:它們都是先求出一共要擺多少盆花,再根據第三個條件的不同,求需要多少人或每人擺多少盆花。
教師要求學生看第115頁上的第4題,想一想這四道題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引導學生回答:這四道題說的是同一件事:同學們擺花盆。由于已知條件和問題的變化,第(1)、(2)題與第(3)
(4)題分為兩組應用題。每一組應用題的第一、二個條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組要先求每人要擺多少盆花,第二組要先求出一共要擺多少盆花。然后再根據第三個條件求出得數。
二、課堂練習
1、做練習二十六的第5題。
教師讓學生把得數寫在題目的后面,做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6題。讓學生認真審題,再列式計算。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7題。
學生讀題后,教師問:這道題實際上給出幾個已知條件?(擺一個正方形要用4根火柴棒,擺一個三角形要用3根火柴棒,實際給出了三個已知條件。)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8題。
歸總應用題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為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 :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最好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幾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綜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歸總應用題.(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軍列隊出操.填出每行人數或行數.(說說解題思路)
每行人數
12
20
45
行數
15
10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板書:
探究活動
折紙條游戲
活動目的
學生通過手、腦、口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加深對“歸總應用題”的認識;鍛煉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素質.
活動準備
學生兩人一組,每組準備1張較長的彩條,一張表格.
活動過程
1.規則:兩人一組,甲任意將彩條折成2段(或幾段),乙測量出一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接著兩人互換任務,乙將彩條折成不同的段數請甲根據第一次的測量結果猜出現在每段彩條的長度并記錄,互相檢查(計算)猜對為贏;此為一局;每場游戲可定為4局,贏者一局加10分,輸者記0分并送對方10分,最后分高者為勝.
2.所填表格如下:
歸總應用題 篇10
歸一應用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7~108頁的例3、例4及“做一做”,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正、反歸一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及解題關鍵。
2、初步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正、反歸一應用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歸一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會解答此類應用題。
教學難點
1、線段圖的畫法
2、檢驗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學習例3
(1)出示圖片(畫有5個書架,下面有一個問號),教師說:“學校想買5個書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錢嗎?想一想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產生疑問或說出需要先知道每個書架多少錢。)
(2)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圖片(畫有3 個書架,標出一共75元),教師說:“我告訴你買3個書架一共用了75元錢。現在你能解決了嗎?”
(3)個人試做,小組交流并匯報小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個書架多少錢?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再求5個一共多少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進行點撥,并做主要的板書。)
(4)練習:教科書第107頁“做一做”。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學習例4
(1)出示例4:學校買了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2)小組先討論研究,再試著把它完成。
(3)小組間交流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
(4)“做一做”中的題目,讓學生獨立分析題目,并解答完成。
3、比較例3和例4,你覺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各抒已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小結:“遇到應用題,一定要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來分析數量關系,然后再解答。”
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出示圖片(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讓學生獨立解答。
2、老師用IC卡給家里打電話,時間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錢。想一想,如果打電話時間用了6分,又會用去多少錢呢?(學生獨立思考)
“老師的IC卡里現在只有3元5角錢了,我必須在幾分內把話講完呢?
板書設計 :
兩步應用題
(1)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 (2)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
75÷3=25(元) 75÷3=25(元)
5個書架多少錢? 200元能買幾個書架?
25×5=125(元) 200÷25=8(個)
答:買5個要用不著125元。 答:200元可以買8個書架。
歸總應用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2頁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了解歸總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夠正確地解答這種應用題。
2、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1、學習例5(為了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計算,將例題進行了改編)。
(1)教師說:“小華讀一本書,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學生各抒已見)。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告訴他們:“知道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現在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3)小組展開討論,并獨立列式試做。(教師注意巡視,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
(4)小組匯報自己的想法,教師點撥,小組間相互質疑問難。
(5)教師根據小組的匯報情況,邊小結邊進行必要的板書:
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12×6=72(頁)
再求幾天能讀完? 72÷9=8(天)
(6)讓學生根據分步算式,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2、改編例題,引出題目:(如果小華8天讀完,他每天讀幾頁?)
(1)學生獨立思考,并試著列式解答出來。
(2)請一名學生匯報。通過學生之間的質疑問難,教師根據出現的情況,及時進行小結:要求每天讀幾頁?首先知道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遇到問題,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3、比較例題和改編的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相同點:都是先求這本書的總頁數。不同點:例題是求幾天讀完,改編后的問題是求每天讀幾頁。
4、教科書第112頁“做一做‘的第2題和例5,讓學生獨立完成。
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做練習二十五的第1題。
讓學生認真讀題,獨立完成,并找出兩個小題的異同點。
2、教師:小林從家往學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學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幾分走到嗎?
讓學生說一說想法,然后獨立列式解答。
3、做練習二十五的第3、4題。
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課堂小結
通過師生交流,突出兩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板書設計 :
兩步應用題
(1)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2)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12×6=72(頁) 12×6=72(頁)
再求幾天能讀完? 再求每天讀幾頁?
72÷9=8(天) 72÷8=9(頁)
答:8天可以讀完。 答:每天讀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