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反思
二、把畫擦掉,讀一讀結尾段
第五自然段(結尾段)講到美麗的小村莊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先讓學生自由小聲讀第五自然段,接著問:“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回答:鋒利的斧頭不見了,美麗的小村莊不見了,人們的家園不見了……然后 我讓學生把自己親手繪制的畫擦掉,學生顯得十分惋惜,十分傷心,那可是自己用心畫的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呀!在一片嘆息中,學生傷心又無奈地把畫擦掉了。我再引導他們感受實際生活中小村莊的消失多么令人通心。這樣,在朗讀時,學生惋惜的感情自然流露,人人情真意切,同時也為下面的學習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三、尋找原因,培養環保意識
通過以上讓學生畫美麗的小村莊——親手毀掉它,學生對文本產生了共鳴。這是我問:“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嗎?”學生提出:“小村莊為什么會消失呢?”我讓學生自由讀二、三、四自然段,自己去尋找答案。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一些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如:“誰家……誰家……”、 “柃起”、“一棵一棵”、“不斷擴大”、“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這些重點詞句,很好地表現小村莊的人們沒有約束和節制,上山砍樹非常隨便,強烈體現了人們對森林的破壞。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觸摸到課文靈魂深處的東西,深刻體會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帶著這種感悟、情感去讀書,能讀不好嗎?因此,語文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情流淌,就必須牢牢抓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詞,讀讀、議以、品品,讓學生在品中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
這節課最大的一個優點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畫,畫中讀,做到個個開口,人人動手,使每一位學生真正動起來活起來。同時,創設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受感染、受教育。隨著活動的慢慢推進,感情的培養水到渠成,朗讀自然到位。沒有過多的生硬的朗讀技巧的指導,真正是“潤物無聲”。不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便是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語不夠豐富,這也是我今后教學的努力方向。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反思
和孩子們一起學完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山谷中那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人們靠著手頭鋒利的斧頭,將樹木一棵棵砍下來,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過上了不錯的"日子".終于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將小村莊卷走了.
能對孩子說些什么呢
" 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盡管樹木利用低效,但 "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我們無法批判小村莊居民對樹木森林的無情的,殘酷的破壞,短視的利用,甚至可以說是無知.
我想,即使小村莊的居民能自覺愛護環境,保護樹木,今天這個小村莊也將不復存在了.君不見多少大樹進城了,開山掘礦了.靠山吃山,靠山吃山,離開了山,離開了水,人將怎么生存呢 有誰來過問呢草原上的牧民只能放牧,不能強求他們去認識幾代以后草原沙漠化的危害;平原的農民只能種田,不能強求他們去過問幾代后土壤的肥力不足.所以,不必說小村莊的居民短視,不必說小村莊居民的可憐,因為今天還有很多的人,不僅讀了小村莊的故事,還學會了和小村莊居民一樣"不錯的生活".還有多少視聽麻木,情感淡漠,缺乏生態倫理的現代人卻無動于衷,因為我們根本不解大自然的語言,不懂動物與植物相依為命的關系,只見樹的立木價值,不顧樹的生存權利和作用,表現為急功近利,巧取豪奪,自以為是的人類中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