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例分析
[理想描述]
我一直追求簡約的語文課堂。
在我看來,簡約就是簡煉而高效。尤其是在閱讀課中,簡約是一種美,簡約,更是一種境界。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應該是直指其要的,只有需要解決的一兩個目標即可。目標的確定將決定整堂課的走向,也直接影響著一節(jié)課能否高效。
其次,根據(jù)教學目標,有一兩個準確的學習的“點”。一篇課文總是在不同的文本研讀者的眼中出現(xiàn)不同的“文眼”,作為教師,要能夠從眾多“文眼”中,加以取舍,確定最優(yōu)化的突破口以達成目標。如果“學點”找得不準,可能會讓整堂課與目標相去甚遠或者南轅北轍。
第三就是實施過程非常簡捷。教學過程中,充分地把時間還給了學生,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不是教師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這個過程中,教師予以學生的指導也是簡煉而高效的,每一次發(fā)問都有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價值,每一次提示都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妙用。
此處,簡潔的評價,樸素的態(tài)勢語,實用的多媒體輔助的合理運用,也在簡約課堂中適時展現(xiàn)。
[實踐呈現(xiàn)]
我在教學人教版第六冊《賣木雕的少年》一文時,針對我理想中的“簡約課堂”作了實踐性探究。現(xiàn)就上述第三、四點中的描述,實錄課堂片段如下:
片段(一):
課前活動:播放非洲風景,配以優(yōu)美歡快的非洲舞曲。
學生邊看邊發(fā)出贊嘆聲,有些孩子用手或腳擊打節(jié)奏甚至小幅度地起舞……
(面對完全陌生的學生,并且是當天的第六節(jié)課。我采用這樣的課前活動,意在充分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發(fā)掘勞累一天后的另一個興奮點。師生共同放松是為了消除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陌生感,為課堂中的親切對話墊定基礎。另一層深意則是想帶領學生走進非洲特有的自然景觀之中,將孩子和遙遠的非洲拉近距離。同時,還為本課開頭的設疑作好鋪墊,為對比文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埋下伏筆。)
(上課鈴響,師生問好,開始上課。)
師:喜歡非洲嗎?
生(齊):喜歡!
師:剛才通過看短片,非洲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非洲太美了!
生:非洲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很美,我很喜歡。
生:我喜歡非洲的獅子。
生:我喜歡非洲的木雕。
……
師:作家吳晴去了一趟非洲,回國后寫了一篇文章。文章里沒有大篇幅地寫非洲的美景,也沒有詳細地寫非洲有趣的動植物,而是寫了一位賣木雕的少年。(板書課題)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讓作者如此印象深刻的事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默課文。
學生開始默讀課文并思考。(默讀完一遍后就有學生舉手。)
(精心設計的提問很簡單,卻能充分激發(fā)孩子們走入文本的興趣。這比一大堆講述更有效。只有真正激起的思考的浪花,下面的讀文才有意義,后面的師生交流才存在有效性。)
片段(二):
……
師:作者喜歡那個小象墩嗎?
生(齊):喜歡!
師:哪個句子能說明她喜歡,用波浪線畫出來。
(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畫。一會兒就有同學舉手了。)
師:誰來說說?
生1:我覺得“愛不釋手”這個詞就能說明她很喜歡這個象墩。
師:他抓住了一個詞來理解,真是高手!你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嗎?
生1:就是……就是……(無法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