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例分析
師:請你坐下,誰來幫幫他?
生2:“愛不釋手”就是喜歡一個東西舍不得放手。
師:請大家找到“愛不釋手”這個詞語所在的句子。
(生找。)
師:一起讀一遍好嗎?
生齊讀: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師:她喜歡嗎?
生:喜歡。
師:豈止是“喜歡“,是非常喜歡!誰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大聲地讀這一個句子,但“捧”字讀得很重。
師:你的聲音很響亮,只是你用的力氣太大,感覺那只象墩快要被你捏碎了。(全場大笑)“捧”和“捏”、 “拿”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怎么不一樣?
生1:“捧”是輕輕地,很喜歡地(此處理解為他本來想說:很愛惜地)
“捏”和“拿”用的力氣很大。
生2:“拿”的感情很一般,“捏”就太兇了。(全場大笑)
師:你可以讀給我們聽聽嗎?
生2: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捧“讀得極好)
師:對,就是這種愛惜的感覺。讓我們一齊來感受感受。
生齊讀,讀得很有味。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喜歡得到了什么程度呢?
生:愛不釋手!
師:你在什么時候也對什么東西“愛不釋手“過嗎?
生1:我看到商場里有好多玩具,拿一個抱在懷里,愛不釋手。
生2:我在市場里看到有人賣小動物,它們摸起來毛絨絨的,真想買一個,真是愛不釋手。
生3:……
(語感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如積沙一般。只有在每一堂課中都滲入一點,日積月累,才會有豐富的詞匯,才會有更敏銳的語言觸角。)
片段三:
……
師:這么美的象墩,我卻因為行李超重不能買。(師加上表情說)此時,我的心情……請你用一個詞形容形容/
生異口同聲:遺憾!
師:文中哪一個句子這樣寫的,請你讀出來。
生齊讀第九自然段。
(師的本意是只讀寫“我”遺憾的句子,而學生們卻讀完了整段,與預期的設計有出入。但學生們讀得很認真,也很投入,為此,就臨時改變了預設。)
師:我就是說嘛,三(二)班的同學總是會給我驚喜。叫大家讀“我的遺憾”,你們卻告訴了我還有一個人也很遺憾。那就讓我們來品一品:他為什么遺憾?
(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本來就定為文中第九自然段出的兩個“遺憾”,而后一個遺憾更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此處的順水推舟式的評價,既鼓勵了孩子們,又為下一節的學習注入了動力。)
片段(四):
品讀第一次對話。
……
師:表演作者所說的“語無倫次”的話,示意學生對話表演。
生1:您是中國人吧?(聲間很響亮)
師:怎樣問更合適?(提醒注意后面的提示語——猜測)
生2:您是中國人吧?(語氣較好)
生3:您是中國人吧?(讀得很生動,充分讀出了“猜測”的味道)
師:誰問的?
生:黑人少年。
師:在哪里?
生:在非洲。
師:在非洲,一個黑人少年看見一個黃皮膚的人就這樣問。你有什么疑問嗎?(深入挖掘“您是中國人嗎?”這句話的潛臺詞,同時,讓學生感受挑戰,增強課堂的實效。)
生:他為什么要問“我”是不是中國人呢?并不是只有中國人才是黃皮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