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教學設計
9指名讀,把自己讀得最好的地方讀給大家聽,評讀。
(三)總結深化
1“李時珍寫成了《本草綱目》,別人會對他說些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談感悟。)
2 小結:畢生的精力,青春的年華,終于成就了“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再來感受一下李時珍輝煌的一生吧!(配以輕緩柔和的音樂。)
(注重合理地整合課程資源,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感悟的學習活動中通過課文樸實無華的語言文字,,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四)課外拓展
李時珍是我國古代眾多著名的醫藥學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在學習課文前大家還介紹了幾位自己所熟識的醫藥學家,老師也從網上、課外書中給大家收集了我國古代十大名醫的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了解了解,看的時候大家可以悄悄說說自己的想法。
(既拓寬了教學內容,又增長了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的探究精神延伸到課外。)
教學反思
《李時珍》是小學語文課本第六冊第九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我在設計時以讀為基本的立腳點,以創新教學為理念,注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方法和能力。整堂課真正確立學生的自主地位,并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自主學習,精心探究,很好地落實了《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顛簸引導,履行了主導的職責。
1.位置互換,主動探究。在探究課文這一環節中,教師讓學生猜猜老師會提什么問題,把學生擺在了主要位置上,老師在旁觀之,與教師位置的互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權,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搭建了平臺。
2.創設情境,發展語言
(1)情境創設,優化語言;在課堂教學的始末,均配以舒緩柔和的音樂,仿佛將學生帶入了漫漫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使之讀有感情,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充分思考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2)以讀為本,感悟語言;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齊讀、默讀、自由讀等方式讓學生質疑解疑,充分感悟語言。
(3)拓展想象,運用語言;在口語交際這一環節中,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同時也讓學生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李時珍的敬仰之情,起到了“一石擊二鳥”的作用。
八、案例點評
本課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從“森林”到“樹木”。
先從文章整體入手,讓學生交流讀書所得,再從局部《本草綱目》這部藥物書入手,讓學生對《本草綱目》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帶著學生走近四百多年前的李時珍,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學導相長,探究文意。
在探究課文這一環節中,教師主動放棄老師發問的“專利”,而是讓學生想想“你們猜猜老師會提什么問題?”一方面調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