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練習一共幾課時3課型練習第幾課時3
教學
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一是讓學生想說,二是讓學生會說。
2..讓學生懂得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是融為一體的。
3.練習兩個筆畫及含有這兩個筆畫(橫撇、撇點)的字。
教學
重難點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教學
資源祭灶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掃塵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接玉皇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洗浴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過趕年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預習
設計向家長打聽關于過春節的習俗。
學 程 預 設
導 學 策 略
調整與反思
一、口語交際
(30分鐘)
聊聊過春節的體會、感受。
小組交流。
班級交流,學會傾聽。
說說自己家怎么過春節的。
二、學寫毛筆字(10分鐘)
學生練習書寫“夕”“女”
一、口語交際
1. 導入:
愉快的寒假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快樂的春節仍使我們記憶猶新。春節,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佳節,想必大家過的很愉快,下面大家來說說自己過春節的體會和感受吧!
2.出示題目:聊聊春節
3.借助插圖(貼春聯、全家觀看“春節聯歡晚會”、舞龍燈、吃年夜飯、給老人拜年……)引導學生觀察,勾起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