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4、適度拓展:學生在感悟勾踐夫婦穿粗布衣、住石頭房、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后,為進一步感悟“受盡了屈辱”,設計了延伸“問疾嘗糞”的典故。學生對勾踐夫婦遭受的屈辱感悟更深刻。
5、創設情境:一個堂堂的國君穿“粗布衣”,住“石頭房”而且還要給吳王“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國王的尊貴身份蕩然無存,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屈辱,更是對人格的侮辱啊!男生讀——;這是飽含血淚的日子,滲進心靈最深處的屈辱,女生讀——;這是更是忍辱負重、度日如年的三年,全班齊讀——旨在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再讀文本,引發思考:再次回到描寫臥薪嘗膽的第四自然段,引發思考——勾踐回國后的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使原來那么弱小的國家變得如此強大最終滅掉吳國呢?因為課堂把握節奏不當,這個環節效果不是很理想。
縱觀今天的這節課,我深深感到語文課還是要簡簡單單地教語文,不要讓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正如鄭板橋所說“冗繁削盡留清瘦”,這樣的課才會扎實生動,樸實精巧。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一次比賽能帶來諸多的思考才是最珍貴的!
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后甘無奈求和,帶夫人到越國為奴,受盡屈辱,回國后臥薪嘗膽二十年,使越國轉弱為強,最后消滅了強大的吳國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我確定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頑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采取變序教學分層教學的辦法,利用厚重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多讀書,多交流,多體驗,從而認識越王勾踐,同時也了解吳王夫差,明白故事的道理,從中也受到啟發。
一.直奔重點,理解臥薪嘗膽
學習第4自然段了,讓學生弄清勾踐在什么時候臥薪嘗膽?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提出疑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以引起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的興趣。當大家讀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這句話時,我就告訴學生這就叫“臥薪”;當學生讀到“……總要先嘗嘗它的苦味……”時,我就說這就叫“嘗膽”。接著問:“現在,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臥薪嘗膽’的意思?”這時,學生都能說出臥薪嘗膽的字面意思。再追問他的深仇大恨是什么,引發學生新的疑問。
二.簡介背景,了解吳越爭雄
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背景。
三.追溯原因,體會屈辱生活
1越國兵敗后勾踐為什么要求和?讓學生讀文后體會勾踐以屈求伸,為國著想。
2創設情境,想像謀臣的建議,進一步體會勾踐的良苦用心,及吳王夫差的驕橫。
3朗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勾踐所受的屈辱,為學生創設機會結合課外閱讀和生活體驗交流,拓展見解,發展學生語言,感受勾踐精神品質,和一個國君的雄心抱負。
四 。回歸主題,深層體會臥薪嘗膽
1再學習第四自然段,說說他為什么要這樣折磨自己?那么勾踐回國后又做了些什么努力?結合資料補充介紹勾踐的策略及所有付出,體會他的恒心。同時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