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5
● 狐貍是令人討厭的家伙,但是如果沒有了狐貍,兔子、田鼠、刺猬的數量就會急劇增多,那么田間的植物和果實就會大量減少。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個好的題目常常能為閱讀文本提供諸多資源。這一揭題方式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充分挖掘本文題目中的閱讀資源,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閱讀重點與閱讀指向,讓學生的元認知與文本內容產生強烈的“反差”,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幫助學生養成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行為首先應該從閱讀文章的題目開始。一個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比讓學生讀懂一篇文章更為重要。因此,面對進入中年段的學生,教師應該時時注意引導其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課堂上,給學生展示自己預習成果的時間與舞臺,有利于調動學生課前預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闖關游戲”的模式亦是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段特點而設計的,重在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沒有狼的凱巴伯森林是一個怎樣的王國?文章寥寥數語,但是卻為我們勾勒出了這一鹿的“王國”的面貌。讓學生觸摸到此時鹿的“自由自在”有利于學生突破文章的閱讀難點。因此,讓學生把這寥寥數語“讀長、讀厚”是這一組塊閱讀的重點。“鹿沒有了狼這一后顧之憂,它們在這一王國里會怎樣的自由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豐富的想象,于是“王國”這個詞語不再那么“枯瘦”;“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熟悉的班級人數、年級人數、學校人數的逐層相比較,幫助學生直觀地建立起‘十萬只’的概念。”于是“十萬只”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符號,它已經有了豐富的文本內涵。將文本所敘述的故事分割成四個組塊,看似割裂了文本的內容,其實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內在聯系,更好地幫助學生讀懂文本,讀好文本。走進那片森林→回憶一段往事→面對一個現實→感悟一種道理,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之后,讓學生置身于這種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組塊式的閱讀歷程之中,利于三年級的學生充分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以及文章段與段之間的聯系,利于學生抓住重點語段咀嚼推敲,把玩回味,從而感悟大自然中客觀存在的事物之間的生態平衡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接觸“生態平衡”的話題,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組塊閱讀的過程中,教師的問題設計應該努力地幫助學生降低坡度,化解難點。設計中教師導在關鍵處,啟在憤悱時,在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過程中,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思維,發展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對話既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能囿于文本的有限空間,更不能受40分鐘的課堂所羈絆。讓學生在讀懂文本語言,初步感悟狼和鹿之間的相關相克的聯系之后,適時地將學生閱讀的視角引向課外,投注進自己生活的世界,搜集生活中與文本故事相似的材料。這樣延伸性的閱讀設計,既鞏固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幫助學生豐盈“生態平衡”這一本來是陌生的概念,更有利于發揮文本對于學生的育人功能。可謂一舉而多得。板書設計大約四千只 ↓ 狼 和 鹿 超過了十萬只 ↓ △ 八千只病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