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5
反思重建
19、放飛蜻蜓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細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
3、研讀文本,以讀促寫,能模仿課文的寫法來介紹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分 析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通過講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教育學生要愛護有益的動物,激發學生探求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
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通過人物具體明白的對話,推進故事的發展,引起學生的閱讀的興趣,從中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受到教育,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心愛護和諄諄教導。
重點難點通過自主學習,了解蜻蜓的習性、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教學準備關于蜻蜓的圖文資料,課件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師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一、 談話導入,因題設疑。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四、再讀課文,粗知詞意1、齊讀課題。2、 啟發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1、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2、 讀中勾劃生字3、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1、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誰?2、讀后你有什么想法?1、把課文讀通順,畫出不理解的詞語。2、利用工具書,聯系句子理解詞語的意思。3、指名讀課文,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課前收集有關知識對文章的學習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了望學生對本課生字的認讀情況,培養學生在朗讀中主動認字的習慣。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一、細讀課教學環節文,理解內容。二、反復朗讀引導體會。三、 繼續說感受。1、 結合課題,提醒學生注意“蜻蜓”兩個字的結構。2、 啟發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3、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句子重點指導學生朗讀。1、 圍繞“陶行知怎樣勸孩子們放飛蜻蜓”這一問題,找出五處描寫陶行知語言的句子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深入體會 。重點體會: 他停下腳步,慈愛地撫摸著一個名叫翠貞的小女孩的頭說:“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2、說說蜻蜓各部分的特點及功能。3、討論陶先生講這些的目的。4、每次陶行知說完話后,孩子們有什么表現?從孩子們的反應進一步襯托出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對孩子們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