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背景資料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原名孫文,字德明,號逸仙,國際上稱呼為sunyat-sen。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稱其為“中山先生”,其后此稱謂便逐漸演化為孫中山。中華民國總統-孫中山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國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中國國民黨總理,是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被尊稱為國父,夫人宋慶齡女士被尊稱為國母。
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廣州革命政府大元帥。他是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孫中山關于國家統一的思想,對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來說應是共識。孫中山先生對中國共產黨采取支持政策,其遺孀宋慶齡女士更是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共產黨的支持立場,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國的主流輿論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國國民黨革命人士之一。
幼名帝象,學名文,號日新,后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1896年斷發改裝的孫中山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一個農民家庭,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滿清。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稱他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領袖。至此,中國國民黨不再設立總理這一職務,以紀念和無限緬懷孫中山。
孫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后被確診為膽囊癌,)逝世,由于孫中山重視國家環境保護,故每年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紀念孫中山。當時于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鐘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余,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國父,以表尊崇。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畫像亮相天安門紀念堂北側 但是各地黨政機關、民眾團體在不同的場合無所適從,不知究竟是稱孫中山先生為總理或是國父?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在政府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自此之后,孫中山即在中國歷史上確立了其“國父”的地位。
汪精衛于南京建立的親日政權也尊崇孫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規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的,由陳公博提出的“手創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應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即屬一例,同時規定有關“公牘、教科書籍、報紙、刊物及一切文字稱述總理或孫先生時,均應改稱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