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背景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不過,中國共產黨無論在推翻中華民國大陸政權前或后,都尊稱孫氏是“中共的老師”和“革命的旗幟”,民間則有人沿襲民國時代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的這一做法。另外孫中山先生之夫人宋慶齡女士,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享有較中華民國時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時也被人進而尊稱為“國母”。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云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并采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
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并廣征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
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后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inlondon),孫并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借機聯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后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轉往中國臺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后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后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后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并于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并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于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并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