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背景資料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并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并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后于3月離開日本。由于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于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于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于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鎮),歷十余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于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于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游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后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于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據《鳳凰周刊》說當時的孫中山還在那里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1912年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并,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兇。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于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并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