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背景資料
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后“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并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后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于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1921年后,孫中山在宣講解釋三民主義時,幾度提及有人用世界主義反對其提倡民族主義。關于此事,后來的研究者從反對帝國主義的角度解釋演講的內容,指出反對世界主義是孫中山在他后期活動中為了宣傳民族主義而進行的思想批判之一。(注:張磊:《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孫中山:愈挫愈奮的偉大先行者》,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頁。原載《北京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不過,孫中山當時回應的直接對象,并不是帝國主義,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世界主義。近年王爾敏先生的《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照孫中山的演講指其說是警戒國人不可醉心于新文化運動(注:王爾敏:《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999年版,第186頁。關于孫中山回應世界主義的所指,海內外學人較少直接論及。
中山陵簡介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后,一定會悟出《總理遺囑》中有關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華表乃為柱狀標識物,標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個拱門,上面有國父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斗的理想。
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并序簡介
2003年3月21日《山西青年報》陽光副刊刊出了原載《天有霓裳》由劉小烽撰寫的“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并序”一文,引起了海內外的強烈關注。該文全篇1866字,正好與孫中山先生生年1866年暗合,堪稱一絕。文章立意獨到,氣勢磅礴。篇幅短小,而孫中山生平大事卻無一遺漏。而且文中佳句極多,有許多經典性的佳句。譬如:文章開頭先追本溯源,介紹孫中山革命所處國度的歷史人文背景,作者寫道:“嗟呼!天地之間,物各有本,百川匯海,流各有源,華夏興起于炎黃,禮儀鼎盛自孔孟,此為邦國萬代之統緒也。昔在夏商,湯武革命,所以窮宇宙通變之理,順造化日新之德,此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如此寫法,上下天地,前后古今,使人頓時肅然起敬,于無形中烘托提高了孫中山革命的歷史地位。譬如:在講列強瓜分的危險時,作者寫道:“四萬萬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在講孫中山逝世時,作者寫道:“先生之死,使國家頓失脊梁,使革命頓失指導,萬姓失怙,從此飄搖,草木挾悲風以哀號,天地共凄雨而涕下,舉國傷痛,山河失色,四海內外,普天之下,凡我華人,無一不掩淚而泣者也。”如此氣韻,堪稱神來之筆,使讀者頓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遐想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