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教案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狼和鹿》一課的教學內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為了將教材所載的有限信息最大化的激活,根據課前確定的教學目標,我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重組,選取重點——找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點,抓住典型的語言信息,恰當地滲透人文精神教育。
這一課的片斷設計中,我試著以“狼、鹿和森林的關系及它們的變化”為主線,緊扣教材中的對比描寫,巧妙運用cai課件帶著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
片斷的設計著重體現多角度、多方位的“對比與碰撞”。
一、碰撞于反差強烈的畫面對比中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通過感知才能形成表象,然后才能獲得知識。盡管文章對凱巴伯森林變化有一些描寫。但為了再現和強化森林之變的特定場景,我用課件將森林原先的繁茂之美與后來的荒涼之景作了鮮明、強烈的對比。學生一見原來那美麗的凱巴伯森林,興奮、贊嘆之情油然而生,學生的學習心理頓時活躍起來。而后來的凱巴伯森林那么荒涼、蕭條,學生圖文對照,思維面打開了,思維的力度加大了,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反映cai課件播放適時適度,真正使學生在個性化的解讀、感悟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觸辭而入境、動情”,他們個個都驚訝于凱巴伯森林巨大的變化,抽象的文字符號構成了一幅幅發人深省的形象畫面,學生也收到較好的情感參與和行為參與的效果。
二、碰撞于內容深刻的對比中
訓練語言是語文課的專務。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而語文能力的獲得是在豐富多彩實踐中反復歷練,逐漸獲得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道內涵比較豐富,易于激活學生思維的填空練習題。這一道題的設計旨在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自讀自悟,對文本中獲取的語言信息進行疏理、加工。在組織學生研究題目中的省略號的妙用時,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再次和文本進行對話,然后用語言表達、感情朗讀等方式表達各自不同的感受。這是又一次思維與情感的碰撞,是對學生智慧的挑戰,是讓課堂成為學生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碰撞于數量變化的對比中
《狼和鹿》這篇課文,作者用一系列翔實的數字隱含說明狼與鹿的數量變化與森林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我設計的第二道填空練習題目標比較明確,就是讓學生通過狼和鹿的數量變化去發現,去思索這些驚人的數字告誡人們的道理。學生在前后對照的讀書中,不難發現自然界中的生物總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因此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我們的課堂是學生發展思維,實踐語言文字的重要陣地。教學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極具震撼力的課堂氛圍中馳騁思維。強烈的對比引起了學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鳴、理性的思考。學生在對比中解讀了文本,悟出了道理,陶冶了性情。于是,課堂綻放出了創造的火花,充滿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