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計算應用題”教學設計(通用4篇)
“三步計算應用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nèi)容:課本第20頁 應用題例1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計算應用題的基本步驟,學會驗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正確地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解答三步計算應用題的基本步驟
學會驗算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驗算的基本方法
教學用具:幻燈、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先補條件再解答
生產(chǎn)小組要加工780個零件。
1、 ,實際用了多少天?
2、 ,實際每天加工多少個?
師:補條件應根據(jù)已知的條件和要求的問題來進行。
二、新課學習
1、出示例1 : 玩具廠要生產(chǎn)3000套電動智力玩具,計劃用12完成,實際每天比計劃多生產(chǎn)50套,實際用了多少天?
⑴默讀題目,想一想題目告訴我們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⑵通過讀題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問:要求“實際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
這兩個條件都知道嗎?應先求什么?
(先求實際每天的工作效率)怎 樣求呢?
⑷學生列式計算 并要求學生列出綜合算式。
反饋:教師出示解答過程
請一位同學列出綜合算式。
提問:這些應用題比較復雜,容易出錯,所以要進行檢驗,你覺得如何來檢驗呢?
先讓學生討論方法:驗算已知條件是否相同。
⑸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種方法進行驗算
反饋時讓學生說清驗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2、試一試
要求學生先解答,再驗算。
服裝廠要生產(chǎn)1000套衣服,計劃每天生產(chǎn)40套,實際比計劃少用了5天。實際每天生產(chǎn)多少套?
反饋時著重讓學生自己講解題方法及驗算的方法。
3、總結(jié)解答應用題的步驟
⑴學生同桌討論解答應用題的步驟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課本第21頁 方框中的內(nèi)容
三、鞏固練習
1、先說解題思路再列式
⑴ 一本故事書有120頁,計劃每天讀15頁,實際每天比計劃多讀5頁。實際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書有120頁,計劃8天讀完,實際比計劃少用2天。實際每天讀多少頁?
⑶一本故事書有120頁,計劃8天讀完,實際每天比計劃多讀5頁。實際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書有120頁,計劃每天讀15頁,實際比計劃少用2天。實際每天讀多少頁?
2、課堂練習
練一練 第2、3、4、5題
四、總結(jié)
這節(jié)課你學會那些新知識?
“三步計算應用題”教學設計 篇2
(較復雜的歸總應用題)
教學內(nèi)容:課本應用題例4及練一練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在簡單歸總應用題的基礎上,掌握較復雜的歸總應用題的基本結(jié)構(gòu),理解較復雜的歸總應用題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解答。
教學重點: 理解較復雜的歸總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較復雜的歸總應用題與簡單歸總應用題的區(qū)別
教學用具:幻燈,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只列式不計算
1、四年級同學排隊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排8人,可以排多少行?
2、小紅和小芳同住一個院子。她們從家里出發(fā),小芳每分鐘走70米,6分鐘走到學校。小紅小芳每分鐘走60米,走到學校要幾分鐘?
要求學生說出這類應用題的特點,一般都是先求什么?
二、較復雜的歸總應用題
1、改變1成為例4 :四年級同學排隊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少排4 人,可以排多少行?
⑴學生讀題,講條件和問題
⑵比較例4與(1)的相同和不同點
出示數(shù)量關系:四年級的總?cè)藬?shù)/每排人數(shù)=排數(shù)
⑶學生列式解答。
12*4/(12-4)
⑷反饋講評
要求學生說說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比較在解法上異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樣
⑵每行排的人數(shù)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必須先求。
2、如果把問題改為:要想多排2行,每行應排多少人?
學生獨立練習
反饋提問:⑴你是怎樣想的?
三、模仿性練習
1、做一做 比一比
⑴一個修路隊修一條公路,計劃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實際每天修480米,實際多少天完成任務?
⑵一個修路隊修一條公路,計劃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實際每天比計劃多修160米,實際多少天完成任務?
⑶一個修路隊修一條公路,計劃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實際提前4天完成任務,實際每天修多少米?
重點在于比較,弄清內(nèi)在聯(lián)系。
2、獨立練習
⑴王師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12 個,1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加工3個,幾天修完?
⑵小王看一本故事書,每天看12頁,8天可以看完。如果想用6天看完,那么每天要多看多少頁?
四、加深練習
把只列式不計算的第2題,改變一個條件成為一道較復雜的歸總應用題。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六第1題的2、3兩小題。第3、4、5題。
(如果要創(chuàng)設情景的話就可以用服裝廠接訂單,要提前交貨該怎么辦?)
“三步計算應用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nèi)容:課本應用題例2及練一練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進一步促進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一般復合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教學用具:幻燈,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只列式不計算
⑴某毛紡廠有男職工25人,女職工的人數(shù)是男職工的4倍。
A.女職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職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職工比男職工多幾人?
(B、C兩問要讓學生思考用多種方法。讓學生說說分析的思路)
⑵養(yǎng)雞場有公雞120只,母雞的只數(shù)比公雞的5倍多32只,
A.有母雞多少只?
B.公雞、母雞共有多少只?
(讓學生試試用線段圖來表示題意)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每年的“六一”節(jié)前怡園小學生都要向山區(qū)同學捐書,今年大隊部對三、四、五年級捐書情況統(tǒng)計如下:
三年級說:“我班捐書36本。”
四年級想了想說:“我班捐書的本數(shù)是三年級的2倍。”
五年級大聲說:“我班比三、四年級捐書的總數(shù)少8本。”
你們知道五年級捐書多少本嗎?
三、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思考。
2、獨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確。
3、匯報、板演。
36*2=72(本) 綜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學生說理后再問:你還有其它的方法嗎?
如:36*(1+3)-8
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把三年級捐書的本數(shù)看作一份數(shù)。
四、應用及變式
1、說說解題思路,再列式。
⑴有紅金魚10條,黃金魚的條數(shù)比紅金魚的2 倍多4條。兩種金魚共有多少條?
⑵有紅金魚10條,黃金魚的條數(shù)比紅金魚的2 倍少4條。兩種金魚共有多少條?
⑶有紅金魚10條,黃金魚的條數(shù)是紅金魚的2 倍。花金魚的條數(shù)比紅、黃金魚總數(shù)少4條。花金魚有多少條?
⑷有紅金魚10條,黃金魚的條數(shù)比紅金魚少3 條,花金魚的條數(shù)比黃金魚的2 倍少4條。花金魚有多少條?
讓學生每兩題一比較。
2、列式計算
課本練一練的第二題
五、課堂作業(yè)
課本練一練的第3-5題
“三步計算應用題”教學設計 篇4
(較復雜的歸一應用題)
教學內(nèi)容:課本應用題例3及練一練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在簡單歸一應用題的基礎上,掌握較復雜的歸一應用題的基本結(jié)構(gòu),理解較復雜的歸一應用題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解答。
教學重點: 理解較復雜的歸一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較復雜的歸一應用題與簡單歸一應用題的區(qū)別
教學用具:幻燈,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只列式不計算
1、同學們參加建校勞動,王剛4次搬磚20塊。照這樣計算,7次搬磚多少塊?
教師出示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式:
每次搬磚的塊數(shù)*搬的次數(shù)=搬的塊數(shù)
2、一個造紙廠4小時粉碎稻草180噸。照這樣計算, 7小時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噸?
要求學生解答后說說這類應用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
二、較復雜的歸一應用題
1、出示例3 既改編后的(1)
同學們參加建校勞動,王剛4次搬磚20塊。照這樣計算,他再搬3次,一共搬磚多少塊?
⑴學生讀題,講條件和問題
⑵比較例3與(1)的相同和不同點
出示數(shù)量關系:每次搬磚的塊數(shù)*一共搬的次數(shù)=一共搬的塊數(shù)
前4次搬的塊數(shù)+后3次搬的塊數(shù)=一共搬的塊數(shù)
⑶學生列式解答。
20/4*(4+3) 20+(20/4*3)
⑷反饋講評
要求學生說說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比較在解法上異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樣
⑵一共搬的次數(shù)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必須先求。
2、如果把問題改為:搬7次可以比原來多搬磚多少塊?
學生獨立練習
反饋提問:⑴你是怎樣想的?
⑵與例題比一比,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多搬的塊數(shù)其實就是3次搬的塊數(shù))
三、模仿性練習
1、做一做 比一比
⑴珊珊看一本故事書,5 天看了45 頁。照這樣計算,8天可以看多少 頁?
⑵珊珊看一本故事書,5 天看了45 頁。照這樣計算,又看了3天,一共看了多少頁?
重點在于比較,弄清內(nèi)在聯(lián)系。
2、獨立練習
一個造紙廠4小時粉碎稻草180噸。照這樣計算,再用7小時一共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噸?
你能把“再用7小時一共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噸?”用另一句話來說嗎?
四、加深練習
1、4臺抽水機每小時能抽水60噸,照這樣計算,增2臺同樣的抽水機,每小時一共能抽水多少噸?
2、A、B兩城相距45千米,一輛汽車從A城去B城,前20分鐘行了30千米,照這樣計算,汽車還要幾分到達B城?
五、總結(jié)全課
六、課堂作業(yè)
練習 六 第一題 的1、2小題 第2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