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正負數”不能忽視“0”
聽過許多認識正負數的課例,每每當教學到討論0和正負數的關系時學生總是感到很茫然。很多老師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也深有感觸地說:“‘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真是困難,沒辦法,只好讓學生死記這個結論了。”這些情況的出現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是不是我們教學中只重視了正負數作為相反量的意義而忽略了什么?
0作為正負數的分界點,在認識正負數的過程中是萬萬不能被忽視的,相反,而是應該被加強的。怎樣讓學生認識“0”在正負數中的重要意義呢?我認為在教學認識正負數時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幫助學生豐富對0的意義的認識
新世紀版教材認識正負數這部分內容,以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實例為素材,讓學生從中進行抽象、概括,進而認識正負數,非常符合兒童理解數學新知的認知規律,對培養兒童數學思維和良好的情感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教學認識正負數時,教師不能只關注讓學生體驗正負數作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之間的關系,還要能聯系生活情境豐富對“0”的意義的認識。比如:教學《溫度》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比較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差異后,可以提問:“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在哪里?”這一提問能讓學生體驗到0℃既不是零上溫度也不是零下溫度,而是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還可以提問:“今天的溫度是0℃是什么意思”,這些可以讓學生認識到0除了表示沒有,還有更豐富的意義,這些也為學生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提供了感性的基礎。同樣在教學用正負數表示海拔高度時,學生在認識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可以用正數表示,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負數表示時,教師提問:“那么海平面的高度可以用什么數表示呢?” 此時,“0”表示海平面的高度成為正負數的分界點將會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教學搶答記分規則時,提問:“如果沒有回答,也就是既沒答對也沒答錯,怎么表示呢?”;教學記錄超市盈利、虧損情況時,提問:“如果某一個月既沒盈利也沒虧損又怎樣表示?”……這樣教學,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多提了一些問題,但卻讓學生充分在生活情境中體會到了“0”的豐富意義。
2、借助直觀圖形,理解0的意義
數學源于生活,但數學不能只停留在生活的層面。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原型”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學“溫度”時借助溫度計的原型,讓學生抽象成直觀圖形:
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0℃是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更重要的是這個圖形已初步具備了“數軸”的特征,為學生后續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同樣,在教學海拔高度、盈虧等問題時,教師也都可以引導學生畫出直觀圖。這樣的抽象過程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從現實情景中獲得價值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主動建構新知,理解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