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運行時間》說課稿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衛星運行時間》,首先我對本節課的教材來做一些分析。一、說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中的第一課時,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教學,位于書本的第33頁到34頁。
衛星運行時間是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根據課程標準具體內容要求,對乘法的整數計算只要求是三位數乘兩位數。在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運算意義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并進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現的情境雖然離學生生活比較遠,但是學生通過媒體、網絡和書籍已經了解了許多相關的知識,通過情境教學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掌握豎式計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及豎式計算。
難點:掌握豎式計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教法:
《衛星運行時間》一課是學生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拓展的。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學習本課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討論、交流來獲得新的知識。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觀察的教法來進行,同時結合實際操作、思考等輔助教學方式。
學法:作為學生在目前階段已有的知識機構,對豎式計算的方法已經能夠掌握。因而在學法上,我將采取引導及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
五、說教學過程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1. 復習
提問: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乘法運算?接著讓學生幫忙解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算式,從而使得已學的豎式計算方法得到復習和鞏固,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提供書上的主題圖:圍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繞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與繞21圈”這兩個信息,讓學生非常明確地提出問題:21圈要多少時間?并列出算式:114×21。
這樣的設計,減少了學生在此時提出與本課無關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分析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
3. 估算
讓學生先估算一下“衛星繞地球21圈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在具體的情境中,鼓勵學生進行估算,用自己對數及數量關系的理解,培養數感并對計算結果進行把握,培養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為下面解決問題提供了多種策略。
4. 自主探究114×21的計算方法114×21如何解決這道乘法題的計算,是學生面臨的新問題。前面的估算環節就為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計算提供了多種策略。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如學生提出:114×20+114×1,114×3×7 和豎式計算等。將學生反饋的計算方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反思。通過觀察發現各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中算理與豎式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學習豎式計算,重點講解豎式計算的算理。讓學生在評價和傾聽的過程中,發現、感悟,從而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