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分組完成在練習本上
b:拓展:361+72+439+128
師:這一題,共四個數,你又想如何解決呢?
c:拓展:1+2+3+4+……+100
師:一百個數呢?
講數學王子高斯7歲時運用簡便運算計算1加到100的故事
d:(100+a)+(100+a)+(200+b)+(200-b)
師:你能迅速說出這一題的結果嗎?
4、“想想做做”第6題
師:獨立完成第6題,并思考:你有什么發現?
交流各自的發現:1、加數都是200,另一個加數越大,和越大
被減數都是200,減數越大,差越小
2、把兩個得數加起來,結果都是400
把兩個結果相減,結果分別是20、40、60……
[在練習的過程中,著重于讓學生通過“先觀察不動筆”“同桌相互說”等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而不總是“筆動”。用“思維的動”代替“筆動”,并用語言將思維的過程表述出來,從多方面促進學生的思考。]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布置課堂練習:“想想做做”第2題,第5題
2007-11-13
教學反思:這一節是一人一課。課前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本課結束之后,感受比較深的有這樣幾點:
1課堂語言要多“磨”
數學課堂的語言以科學,簡潔,嚴謹為第一要義。另外還要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啟發性。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表揚,一個過渡,一個追問,都要做到言而不廢。
《張興華和他的弟子們的座談會——我們的成長經歷》中就提到了對于課堂語言的磨練。徐斌老師為了將自己的課堂語言更能為低年級學生所接受,堅持每天聽鞠萍,孫敬修的童話朗讀磁帶,我們又為何不可在課前將課堂上所講的每句話磨上幾遍呢?
2教案設計要多“思”
在教案設計過程中,要學會多向自己提問:這個環節的目的是什么?一定要有嗎?有沒有更好的?明確每個環節的作用,杜絕課堂時間浪費在無用的環節的現象,使每個環節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可是啟發,可是新授,可是練習……
在教案設計的過程中,另外還要多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要讓每一個設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考。而不僅僅讓教案成為一紙空文。
3學生思維要多“動”
數學是思維的運動。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發現許多學生僅僅停留于完成作業的層次上,因為思維過程不是一個可以量化衡量的物體。所以只有通過學生的說,通過學生的看來體現。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述得清晰,完整,同樣能反映一個學生的思維過程。
另外在設計練習過程中,我強調學生不動筆,讓學生先觀察思考,再討論。觀察也是一種幫助學生思考的方式。而許多學生并未意識到觀察的重要性,也未曾認真觀察過,以致在作業中常有題目未讀,或讀不懂就下筆的情形,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學會讓學生多觀察,以察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