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
(三)三讀重點段。
師: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沖動,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又怎能不憤怒?但是,在當時的中國,這樣的屈辱太多太多了。
教師演示并解說“火燒圓明園電影片段”再這部有這么一段話讓老師深深地感動。
有一把火曾把恥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同時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這把火騰空燃燒的時候,一個擁有黃河和長江滾滾波濤的民族,一個擁有億萬雙有力的手和億萬雙淚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卻只能握著空拳,眼睜睜看著這座萬園之園化為一片灰燼……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所受的屈辱僅此而已嗎?教師例舉其他歷史材料!(八國聯軍、二十一條約、華人與狗)
師:面對如此之多的屈辱,如此之多的災難(板書:……),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么呢?(板書:?)學生談感受。
師:這所有的一切屈辱都是因為——中華不振(板書:!)
師:是啊,太多的恥辱了!中華不振啊!在那個國家和民族都蒙羞受辱時代,在那個國家和民族都危急的緊要關頭,誰又能怎么樣呢?更何況在周恩來面前的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婦女呢?同學們,讓我們永遠銘記課文中那讓人悲哀而又讓人憤怒的一幕吧!
(學生配樂朗讀全段。)
四、回讀課題,體會中心。
師: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常常一個人獨自地在那里沉思,他的心被這些事深深地刺痛了 ,他在想些什么呢?在旁白處寫一寫。
師:難道我們還要讓這些悲劇再重演嗎?(師擦去中華不振)
師: 難道我們還要讓中華母親再忍受屈辱嗎?(師擦去中華不振)
師:難道我們還要我們還要眼看著這些屈辱再沉默下去嗎?(師擦去中華不振)
師:當巍校長問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站了起來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齊讀讀課題,周恩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齊讀課題。請你們一齊鏗鏘有力回答——齊讀讀課題
五 、課外拓展,交流感悟。
1、就這樣少年時的周恩來從小立志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努力讀書的志向。他一生都為之奮斗努力。請同學們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出示書后的閱讀鏈接(展示“周恩來光輝一生的圖片”)
2、我想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就讓我們帶著對周總理的崇拜與感動把這篇課文從頭到尾大聲地朗誦一遍吧。
六、深入探究,感悟升華:
出示新中國所獲得的一些成就錄象片就此展開討論: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在這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你想為什么而讀書?(激發學生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學習的愿望)
七課后作業
讀《立志爭光》有感!
板書設計: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 !!!
中華不振啊
教后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中華之崛起”為著力點,聯系上下文、借助多媒體學習“中華不振”,引導學生學會從“伯父與恩來的交談,從租界地的燈紅酒綠,從外國人的耀武揚威以及婦女遭受不幸”的一系列事情中深入淺出理解“中華不振”的含義,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國家落后及遭受凌辱的那種凝重,進而明白恩來為什么立下如此志向。同時在學文的過程中緊緊抓住課文中出現的四字詞語舉一反三說一說租借地外的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對兩個世界的鮮明對比,從而通過詞語、句子的理解朗讀來與文本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