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三、了解爸爸,緬懷英雄:
1.師導:雷利的爸爸作為聯合國一名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行動中壯烈犧牲.那么雷利的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加利先生給予了他怎樣的評價呢?
2.指名讀全文,其他同學用橫線畫出評價爸爸的句子。
3、課件出示句子:(1)“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在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中體現了人道與公正的素質。”(2)他的死是光榮的,他是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維護世界和平的圣壇上。
4、學生結合句子來了解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練習用“卓越”說話。
5、師小結:爸爸為和平事業寧可舍棄一切,他是一個優秀的維和戰士,他熱愛和平,勇敢的用自己的生命保衛和平.我們為作者有這樣的爸爸而感到驕傲。
[設計意圖:通過讀文、圈畫句子,來了解爸爸的為人。感受到爸爸是一個優秀的維和戰士,是一個熱愛和平、敢用生命來捍衛和平的英雄。這樣,不但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體現了教學方法,而且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么優秀的人被戰爭奪去了生命,那種對戰爭的憤慨、抗議之情會油然而生。]
四、抓住重點語句,品讀失父之痛:
1..師導:沐浴著明媚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邊散步,在美麗鮮花中嬉戲,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可這一切對文中的作者雷利來說,卻永遠的失去了。(板書:痛失爸爸)
2.默讀課文,找出描寫作者失去爸爸而痛苦的句子,并談談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來匯報你的理解.(課件出示三四自然段,學生看大屏幕談)
3、學生交流,老師補充、評價。
4、指導朗讀,深切感受:
(1)師配樂范讀,學生想象當時的場面:
師啟發學生想象當時的場面:一家人期待著爸爸凱旋歸來,雷利等著爸爸送他那頂藍盔,可傳來的卻是爸爸犧牲的噩耗,突然失去親人的痛苦讓人撕心裂肺。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這種生離死別的場面怎能不催人淚下。請同學們邊聽邊想象當時的場面。
(2)學生談一談想到了什么樣的場面,自己什么感受,學生朗讀。(課件播放一婦女因失去親人痛哭的圖片,給學生一具體的想象畫面,引導想象。)
(3)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談失去親人的痛苦,學生再讀課文,體會雷利內心的痛苦。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在讀中加強體驗。因為只有感受到了失去親人的這種痛苦,才能更深切的感到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一環節,我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加上學生自己的親身經驗,仿佛一下子身臨其境:再配上音樂讓學生讀,學生就能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一步一步指導學生去讀,突破了教學難點。]
五、交流資料,了解世界并不太平,呼喚和平:
1、師導:殘酷的戰爭奪去了最最親愛的爸爸的生命,一個幸福的家庭破碎了.然而又有多少個幸福的家庭承受這樣的痛苦呢!當我們沉浸在悲痛中時,回首當今世界的局勢,又是怎樣的呢
2、默讀課文,用浪線畫出有關的句子。
3、課件出示:
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4、環顧這不安寧的世界,你能否列舉具體的事例來談談?
5、學生匯報。
6、播放課件:有關伊拉克戰爭中兒童的情況。
7、大量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戰爭太殘酷了,要和平不要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