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18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正確讀寫 “執行、維護、給予、素質、沉浸、凱旋、遺體、碩士、貢獻、圣壇、威脅、呼吁、妻子、充滿”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體驗和獲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親人的悲憤、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摯感情。
4、能聯系實際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重點詞句的誦讀導引、涵詠品味,感悟爸爸為維護和平壯烈犧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親人的悲憤,從而體會和平的可貴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以及熱切呼吁和平的真摯感情。
難點:理解“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等含義深刻的句子,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活動:
1、觀看《戰爭中的兒童》影片剪輯,師生互動交流。(可抓住孩子的一句話:“爸爸,等戰爭一結束,我們這兒就是天堂。”交流導入本課主題。)
2、播放《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詩歌朗誦并同步觀看一組有關戰爭的畫面,生生互動交流。(學生可一邊欣賞一邊輕聲交流感受。)
一、 資料導入,引出“呼聲”。——入情
1、屏示課件:關于戰爭與兒童的數據資料
2、結合課前聽到的詩歌和看到的畫面來說一說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由于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中國這片和平的圣土上,對于戰爭,他們缺乏深入的了解。為此,教者創設聲像情境,努力實現詩歌、誦讀、戰爭畫面的整合,借助視聽沖擊,達到拓展課程資源,鋪墊史實背景,縮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緒基調,營造解讀期待的目的。在學生了解了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后,學生暢言個性化表達。)
3、談話導入課題。
二、以疑導引,聚焦“呼聲”。——傳情
1、據題質疑: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質疑。
預設問題一: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預設問題二:他發出什么樣的呼聲?
預設問題三:為什么他會發出這樣的呼聲?
預設問題四:難道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教學策略:以學定教。)
2、學生自學反饋。(依據學情,教師適時點撥指導。)
(1)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2)指名輪讀課文。反饋:信中講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釋疑。
三、探究“呼聲”,感悟父親形象。——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