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
馬巴士卡里雅曾說:“只有自由才能學到知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已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主人,這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引領學生學習此文,讓學生在網絡世界自由遨游通過對資料搜集、整理、交流走進文本質疑問難,解決問題。
1、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文本內容
在感受“世界并不太平”這部分時,讓學生登陸網站,實時閱覽當今世界戰爭現狀,以及不和平因素,把網絡資源充實到教材中,使小小教材更富立體化。而且再此過程中學生對站爭有了更深認識和理解。
2、再現情境,體驗感悟
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于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教學的多個環節中利用多媒體再現戰爭的實況和孩子生活的悲苦激發學生對和平的祈盼,對戰爭的憎惡,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3、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
課堂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在合作討論交流世界部分地區的局勢時,師生平等對話,生生暢所欲言彼此的感受,在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思維相互碰撞,語言相互補充,感悟相互融合對文本產生更為深刻的感悟。
教學媒體
網絡技術、多媒體課件、學生自主搜集的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資料
(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現畫面的直觀性等特點,輔助孩子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qing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都在和平的環境中生活著。可是,你知道嗎?這樣安定的生活并不屬于每一個孩子,因為世界上有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
1、多媒體配樂播放戰爭場面及戰爭中人們的悲痛與無奈。
2、視頻出示下列資料:
戰爭讓無數人失去了生命。據不完全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4年3個月,有33個國家參戰,卷入戰爭人口達15億以上軍民傷亡3000多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歷時6年之久,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20多億人卷入戰爭,死亡7000多萬人。
現代戰爭給人類造成的破壞更加巨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3年報告,自1990年至2003年,因為戰爭,世界有200萬兒童死亡,600萬兒童受傷或殘疾。
3、看到這些,你們想說些什么呢?祈盼和平的降臨
過渡:是啊!生活在戰爭中的人們,他們無時無刻地在,因為和平意味著生的希望,意味著能盡情享受陽光。一位中國孩子,一位曾經被戰爭奪去父親的生命、飽嘗失去親人痛苦的孩子,向聯合國,向全世界呼喚,他在呼喚什麼?
4、學生快速瀏覽全文了解主要內容。讀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著重寫了什么?
5、學生上網查看“維和行動”資料,交流解決有關問題:聯合國指什么?什么是維和部隊?藍盔是什么?
二、抓住重點語段,感悟文章內涵
(一)、對失父之痛的感悟
閱讀相關段落,找出描寫“痛失父親”的句子。引導學生尋找表達失父之痛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或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
1、多媒體出示語段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他說:“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我們與爸爸相約,等爸爸凱旋的那一天,我們要帶著最美的鮮花迎接他。
a、反復朗讀這些句子,抓住重點詞、句,想象當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