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命的對話,人性的流淌——《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因此,應該充分重視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把每一節課都視作不可重復的激qing和智慧的生成過程。而課堂上真誠的對話則是實現課堂真實、精彩地生成的關鍵。鑒于此,我在教學第29課《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嘗試引導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多元對話。
精讀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前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情感激烈,飽含著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感情。語言樸實,但催人淚下。文章用一個孩子的眼光審視世界和平,呼喚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系起來,引起讀者的共鳴。
一、調動生活經驗,在生命對話中感受情。
為了幫助學生深刻體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以及世界各地人民對戰爭強烈的渴望,預習課文時,我請同學們在登陸網站搜集相關照片和文章,這些資源就來源于各種新聞媒體的報道。學生收集瀏覽后將會激起他更多的聯想和生活體驗,使得對文本的感受更深刻,更強烈。
又如,當學生談到雷利父子相見的悲慘一幕時,教師又調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雷利,當時你會怎么想?你的臉上會有什么表情?你還會有什么動作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和作者對話,感受雷利當時悲憤欲絕的情感。
二、體驗文本意義,在生命對話中品味情。
教學中我處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入情景,體驗角色,在誦讀中品味文本傳達的情感,在對話中釋放個體生成的情感。如,教師聲情并茂地配樂誦讀就是師生之間的一次生命的對話,教師通過朗讀向學生展開心扉,傳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展示自己生命的存在;學生在傾聽中,打開自己的心扉,接納、呼應著教師的生命存在。正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情感的共鳴讓學生流下了眼淚。又比如,學生把自己讀書的感受和周圍的同伴交流,用自己充滿感情的語言和朗讀感染別人,以及用課文中的句子表達自己內心的呼聲……一次次的生命對話讓教者、讀者、作者及文中人物的心在慢慢地往一處貼,情在漸漸地朝一爐熔。師生一同感受著小作者與父親生離死別的悲痛,一同呼喚著人類和平。
三、回歸人性主旨,在生命對話中表達情。
本文作者帶著憂傷的筆調傾訴了失去父親的哀傷,更是想表達對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的強烈呼吁,這一點也正是展現人性光輝,凈化學生心靈的精華所在。在學生情緒激動,對和平產生了強烈的渴望時,我問到:“為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你們想說點什么,做點什么?”學生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情緒,紛紛發言,此刻,學生不再是教師的學生,而是與教師平等存在于課堂的生命體;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的教師,而是與學生一同激動,一同憧憬美好未來的生命體。
在這樣的“生命對話”里,師與生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在這里,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在這里,創生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創生著一種“人性”流淌的自然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