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浙教版教案6篇+相關資料+教學實錄)
在李時珍的決心請求和保證面前,父親同意了。從此,開始了他的醫生生涯。在以后的年月中,他一方面刻苦鉆研古人的醫藥學著作,一方面行醫看病。由于他酷愛醫學,勤奮好學,勇于實踐,因此,在醫學上的才華很快就顯示出來了,很多疑難病癥,經他治療,大都能很快的得到解決。因為他醫術精湛,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被薦送到北京太醫院。但在太醫院他卻沒有受到應得的重視,官職很低,然而卻使他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在那里,他閱讀和見識了不少在別的地方不能看到的書籍和藥物。在太醫院工作了約一年時間,他就托病辭職了。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左右,李時珍回到蘄州,至此,完全擺脫了官員生活,專心致志于《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和為群眾醫治疾病。
1593年(明萬歷二十一年),這位為我國醫藥學貢獻了畢生精力的偉大中醫藥學家與世長辭了。李時珍死后,埋葬在蘄州瓦硝壩故居不遠的雨湖南岸,近四百年時間了,他的墓址仍然尚在。
李時珍把他一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中醫藥學事業。他除了為群眾醫治疾病之外,主要集中的體現在他的著作里。尤其是《本草綱目》之中。他通過親身的醫療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前代醫藥學家的輝煌業績,同時,也看到了他們在理論上、觀察上的缺點、錯誤,尤其是歷代藥物學著作"本草學"的很多缺點、錯誤。他認為如果對藥物的解釋混亂和分類失宜,就很容易把醫生帶到錯誤的道路上去。他在父親的贊同下,立志把舊的"本草",加以補充、整理。
“本草學”從《神農本草經》起,一直到宋朝唐慎微編著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止,可以說是緊緊地銜接著前進的。但在《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之后,卻沒有大的發展,他便決定以《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基礎,把古人漏掉的,或沒有發現的,以及經群眾實踐用之有效的藥物補充進去,使天地萬物能充分的得到應用。當時李時珍才只有二十幾歲,學識和經驗雖然已逐漸豐富,但與他的雄心宏愿遠遠不相適應,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理想,據傳他曾“讀書十年,不出戶庭”。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三十五歲時,他在經過長時間準備之后,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八百多種,歷時二十七年,終于在他六十一歲那年(1578年)寫成。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
李時珍治學嚴謹,在《本草綱目》寫成后,為了把這部書編寫得更充實、更完備,又用了十多年時間,做過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幾乎都是推翻成稿,重新編寫,直到大約1590年左右開始刊刻為止。
李時珍在治學上不畏強權,敢于堅持真理。在1545年前后,皇帝朱厚熜,不理朝政,妄想成仙,整天和一些方士鬼混,在宮中設立壇醮和煉金所,夢想煉成“不死之藥”。在此影響下,各地方士的活動非常猖獗,煉制丹藥的風氣極為流行,使不少人竟然認真地服起丹藥來。李時珍站在醫生的立場上,實在看不下去,便冒著違犯統治者意志的危險,毫不掩飾的列舉事實,把服食丹藥的害處,講給群眾,使大家明白:方士的話不符合醫藥學的科學道理,食服丹藥是愚昧的自殺道路。為了教育后人,他還把這些認識和思想寫進了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