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語補充閱讀材料——6徐悲鴻勵志學畫
徐悲鴻(1895~1953)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自幼隨父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并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美術作品。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后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及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及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后,在香港、新加坡及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今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在繪畫上,徐悲鴻主張現實主義美術,強調寫實,提倡師法造化。"盡精微、致廣大"。反對因循守舊,注重兼蓄并收,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練、準確,注重線與面的結合;油畫長于人物、風景,作品體現了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中國畫則融西方藝術手法于中國傳統藝術之中,別具一格。兼工人物、花鳥、走獸、山水,尤善畫馬,作品表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
他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教學上主張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和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材。代表作有:油畫《田橫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爾像》、《奔馬》等。有多種畫集、研究文集出版。著有《徐悲鴻藝術文集》等。1953年9月26日卒于北京。逝世后,北京建有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
徐悲鴻作品
《山鬼》、《牧童》、《紫氣東來》、《天寒翠袖薄》、《晨曲》、《壯烈之回憶》、《奔馬》、《鵝鬧》、《群奔》、《芭蕉飛鳥》、《懶貓》、《三馬圖》、《松鶴》、《靈鷲》、《負傷之獅》、《飲馬圖》、《奔馬》、《馳騁圖》、《村歌》、《墨竹圖》、《六駿圖》、《田橫五百士》
徐悲鴻年表
1895
七月十九日,徐悲鴻生于太湖之濱的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
父徐達章是當地著名畫家,精詩書篆刻。他不慕功名,獨喜描繪日常所見,在人物、山水、花鳥畫上均有很深造詣。母魯氏是位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
徐悲鴻是家中長子,下有弟妹五人,在“半耕半讀半漁樵”的生活中,徐悲鴻度過了他的童年。
1901
徐悲鴻六歲,開始隨父讀書習字。他想學畫,父親不許。他便悄悄描畫屋畔河邊的雞鴨貓犬,自得其樂。
1904
徐悲鴻九歲,讀完《四書》、《詩》、《書》、《易》、《禮》、《左傳》,開始隨父學畫。每日課竟,便臨摹一幅吳友如的界畫或人物畫。吳友如是清末最杰出的時事插圖畫家,他的《點石齋畫報》成為了徐悲鴻的啟蒙教材。父親還教他作人物寫生,畫弟妹及鄰人肖像。一次,徐達章外出歸來,問何人來過,徐悲鴻將來客肖像默畫在掌心,使父親一目了然,表現出捕捉人物特征的非凡才能。
1905
徐悲鴻十歲,隨父乘舟赴溧陽。他即景成詩:“春水綠彌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風信好,舟過萬重巒”。
1908
由于宜興連年水災,徐悲鴻與父親赴鄰近各縣,畫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圖章,寫春聯,開始了流浪賣藝的生涯,養成了筆不離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