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語補充閱讀材料——6徐悲鴻勵志學畫
1945
病漸愈,身體虛弱,但仍為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學生上課。
1946
從重慶經南京、上海到達北平,就任北平藝專校長。聘請了一批有影響、有能力的藝術家到校任教,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并擔任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推動現實主義藝術運動。
1947
迎擊腐朽、保守勢力,為闡明藝術主張而向各報記者發表題為《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的書面談話。提倡直接師法造化,描寫人民生活。在教學中規定各科學生都學習兩年極嚴格的秦描,然后學十種動物、十種花卉、十種翎毛、十種樹木與界畫,以達到對人物、風景、動物及建筑不感束手,離開學校后能自覓途徑發展。
秋,遷于東受祿街十六號,名之為“靜廬”及“蜀葵花屋”。
在上海舉行徐悲鴻畫展。
1948
撰寫《中國美術的回顧與前瞻》書稿。
1949
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當選為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為許多杰出的學者和文學藝術家作了素描肖像,如田漢、丁玲、洪深、張奚若、鄭振鋒、翦伯贊、鄧初民、馬寅初、蕭三、戈寶權等。
1950
作油畫《邰喜德像》、素描《茍富榮像》、《戎冠秀像》、《李長林像》。
完成《魯迅與翟秋白》的素描稿。 發表贊揚民間藝術家的文章《剪紙藝術家陳志農先生》,為《任伯年畫集》撰寫《任伯年評傳》。
1951
赴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收集素材。作《工程師張晉像》、《農民任繼東像》、《勞動模范呂芳彬像》。準備創作反映新時代人民改天換地精神的《當代愚公》,不幸在構圖時患腦溢血。
1952
臥病在床,但一直關心國內外的藝術活動和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工作,并計劃編寫《愛國主義教育掛圖》,擬將歷代重要藝術珍品集中編印。
1953
漸能起床活動,便到美院為畢業班學生講課和指導教師油畫和素描進修班。
作《首之瞻處即光明》和《鏟盡崎嶇大道平》奔馬圖。
九月二十三日,擔任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執行主席,腦溢血癥復發,于九月二十六日二時五十二分逝世,享年五十八歲。周恩來總理赴醫院向他的遺體告別。
應美院師生的要求,徐悲鴻的遺體在中央美術學院禮堂停放,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界代表和各界人士一千余人悼念,然后,由他們護送,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十二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行徐悲鴻紀念會和徐悲鴻遺作展覽。展出油畫、國畫、素描、粉畫共二百二十六件。觀眾為祖國失去這樣偉大的畫家而感到痛惜。周恩來總理在展覽會上指著徐悲鴻所書的對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說:“徐悲鴻就有這種精神”。他贊揚徐悲鴻的作品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技法,油畫和素描都有民族色彩,是他生活年代的一位杰出的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