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語補充閱讀材料——6徐悲鴻勵志學畫
國內政局動蕩,斷絕學費。徐悲鴻赴柏林,居康德路畫室,問學于柏林美術學院院長康普。
1922
徐悲鴻感到在法所見雖廣,仍有局限。丟勒、荷爾拜因、門采爾、塞岡蒂尼皆今他贊嘆不已。他每天作畫十幾小時,在博物館臨摹了倫勃朗的作品,并到柏林動物園畫了許多猛獸。
1923
返巴黎,繼續(xù)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并在達仰指導下精研素描,在蒙巴納斯各畫院畫了大量的人體習作。對油畫人體,則作分部認真刻劃和發(fā)揮默寫能力。 以油畫《老婦》第一次入選法國國家美展。
移居巴黎弗利德蘭路。
1924
為中國領事趙頌南夫人寫像,從容不迫,力求簡約,造型設色得心應手。已胸有成竹地預見畫完時的旨趣。苦學五年已見碩果。有佳作《撫貓人像》、《蕭聲》、《馬夫和馬》、《遠聞》。
1925
赴新加坡,為僑領陳嘉庚及創(chuàng)辦的廈門大學作畫。
冬盡,回到中國。
1926
春,為康有為、黃震之寫像。在上海展出歷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極大關注。康有為稱贊徐悲鴻作品:“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回國三個月后,重返歐洲,以深入對于全歐藝術的研究。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臨摹約爾丹的作品,又赴安特衛(wèi)普觀盧本斯杰作,驚其天才之大。尤喜芒興博物館《希臘人戰(zhàn)阿馬戎女騎士》的奔騰活躍,妙麗動人。
1927
赴瑞士欣賞荷爾拜因和勃克林之作,尤喜荷爾拜因融匯安格爾與丟勒之長。在瑞士又專赴蘇黎世,觀看菜茵河左岸印象派代表霍德勒之作。
遍游意大利名城。在達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爾《雅典派》、波蒂切利的巨幅壁畫、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天頂畫、提香的《圣母升天》前長久徘徊,不忍離去。
該年,徐悲鴻送選的九幅作品全部入選法國國家美展,以精湛的技巧和獨特的東方韻味獲巨大成功,享譽法國畫壇。
帶著復興中國繪畫的決心,徐悲鴻回到久別的祖國,居上海霞飛坊,參與創(chuàng)辦南國藝術學院,以培養(yǎng)“能與時代共痛癢,而又有定見實學的藝術運動人材,以為新時代之先驅。”
1928
居南京丹鳳街,名其居為“應毋庸議齋”。
任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開始創(chuàng)作取材《史記》的大幅油畫《田橫五百士》。
暑假,赴福州作油畫《蔡公時被難圖》。
在上海,與任伯年之女任雨華后人吳仲熊過從頗密,吳仲熊將伯年父女遺作未裝裱者數十幅贈與徐悲鴻,為徐悲鴻生平最快意事之一。
年底,赴北平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
1929
在北平藝術學院努力進行藝術教學的革新,聘齊白石任該院教授,但遭到保守勢力的重重阻撓。作中國畫《六朝人詩意》。
在美展匯刊上發(fā)表文章,推崇和宣傳現實主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