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語補充閱讀材料——6徐悲鴻勵志學畫
1912
由于父親重病而返回故鄉。徐悲鴻已成為宜興知名畫家,在宜興女子師范學校、彭城中學、始齊小學三校任美術教師。
1914
父親去世。向父親摯友陶麟書借錢埋葬了父親之后,徐悲鴻決定去上海尋找半工半讀的機會。但由于找不到工作,他只得返回宜興。
1915
再赴上海,以畫插圖和廣告維持生活,并開始賣畫。作品《馬》得到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的贊賞,認為“雖古之韓斡,無以過也”。該畫由上海審美書館印出,為徐悲鴻發表的第一張畫。
1916
考入震旦大學攻讀法文,課余仍勤奮作畫。三月,哈同花園建立明智大學,徵求倉頡畫像。徐悲鴻以巨幅水彩倉頡像中選,被明智大學聘請作畫和講學,因此得識康有為等著名學者。康有為視徐悲鴻為藝苑奇才,請他為自己、亡妻何旃理及朋友們畫肖像,盡出所藏碑帖供他觀覽,并一一講解。徐悲鴻以康有為為師。在其指導下遍臨名碑,因得崇碑派真髓,廣聞博見,書藝精進。
1917
得明智大學稿酬,東渡日本研習美術。康有為贈橫幅題額“寫生入神”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鴻仁弟于畫天才也。” 徐悲鴻飽覽日本美術藏品,覺日本花鳥畫家能脫出舊習,但尚少韻味。又結識日本著名書畫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見中國流失的許多珍貴碑帖。中村不折將他所譯的《廣藝舟雙揖》托徐悲鴻轉交康有為。
1918
赴北京,以充滿生氣、力圖變法的作品嶄露頭角,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積極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運動。他在畫法研究會開學典禮上提倡吸收西洋繪畫之長,創造新的風格,井為《繪學雜志》撰文,指出中國繪畫在該時代的陳腐頹敗,號召畫壇有志之士奮起革新。他在《中國畫改良論》中還明確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成為中國畫家中革新派的代表。
1919
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幫助下,徐悲鴻得赴法留學的公費。船到英國,他在大英博物院驚嘆希臘巴底隆神廟殘刊的精美華妙。十月五日,到達巴黎,居索姆拉爾路七號。先到各大美術館研究西方藝術之長,然后入徐梁畫院學習素描兩月,又考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入弗拉芒格畫室。課余,則到陳列古今藝術瑰寶的盧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臨畫和比較各派異同。古代大師中最喜提香和里倍拉,近代大師中則喜庫爾貝、米萊、德拉克羅瓦、巴里。
1920
識法國大畫家達仰。達仰早年學于十九世紀大師柯羅之門,后來成為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之一。他尤擅描繪布列塔尼漁民和農民的生活,其《祝福的面包》、《壯丁》、《飲馬》等畫早使徐悲鴻傾心不已。從此,徐悲鴻每星期天都持作品到希基路六十五號達仰畫室求教,并參加該派畫家在該處的茶會,在與梅尼埃、倍難爾等的交談中受到極大教益。
1921
徐悲鴻因整天參觀法國國家美展,流連忘返,閉館時才知夭降大雪。他饑寒交迫,得了嚴重的腸痙攣病。在當時留下的索描上,他寫道:“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