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教學設計
1、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走進1839年6月的廣州城,城門邊上張貼著一張大布告,快去瞧瞧吧。◤堎N布告)
師:孩子,布告里寫的是什么呀?誰能更大聲地宣布這個好消息。
指名讀布告
師:從中你知道些什么?聽到這個消息你的心情怎么樣?(生自由回答)
2、廣州城的百姓們,聽了消息后,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課文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快速朗讀第一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
(1)指名學生讀這段話。
(2)思考:這段話中分別描寫了幾種人的表現?從人物的那幾個方面描寫的?
3、反饋學習情況
(1)、文中寫了三種人的表現(老年人、青年人、孩子)
(2)、分別從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的。
師:同學們你從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中體會到了人們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高興、喜悅、興奮)
(3)分角色朗讀句子,有學生點評,進行挑戰朗讀。
(設計理念:讓學生在讀中悟出情感,讓學生自評進行挑戰,既激發了學生的讀書欲望,又鍛煉了學生能力,體現了自激勵教學模式。)
(二)再現廣州城場景,感悟熱鬧
1、你們的朗讀讓老師仿佛走進了沸騰的廣州城,6月3日的廣州城會怎樣?在老師的朗讀中,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導定向)
(出示)6月3日那天,(成群結隊)的百姓,穿著節日盛裝,(敲鑼打鼓),起勁地耍著獅子舞著龍;孩子們用竹竿挑著一串串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聾)。(浩浩蕩蕩)的人流,從(四面八方)向虎門灘涌去。
虎門灘(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邊聽邊分別用——畫出看到的,用﹏﹏畫出聽到的。
(設計理念: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指名回答問題。
師: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人多)從哪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3、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了當時人們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高興、激動、興奮)指導朗讀出這樣的語氣。
(設計理念:“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三)再現銷煙現場場景,理解壯舉
1、師過渡:銷煙前的場面是這樣的熱鬧、壯觀,可見虎門銷煙是一次壯舉。那么銷毀鴉片時的場面又是怎樣壯觀的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4、5自然段。(導運作、自運作)
出示學習要求:
(1)熟讀4、5自然段。
(2)思考:林則徐使用什么樣的辦法來銷煙的,總共分幾步?
(3)看看課文用什么詞表示這幾步的先后順序。
(3)你能用這幾個詞說一句話嗎?
指名小組匯報學習情況,教師進行點撥。
(設計理念:本環節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進行自調節,學以致用,及時遷移,在運用中理解語言,鞏固語言,發展思維)
2、那么老百姓看見銷煙這么井然有序的進行反映怎樣呢?文中哪個詞最能體現人民的心情?(歡呼雀躍)。
3、同學們想不想來看看當時的情景?(播放視頻)
4、再現活動場面,進入心靈場景,升華“善”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