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介紹及教學建議
(2)激活生活積累,實現相似匹配。聯系生活閱讀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調動相似的經驗,實現與課文有關詞句所描寫的情境相似匹配,以使學生在讀書中入境動情,對課文的意境有著深切的感受。如《特殊的葬禮》第三自然段,前半段生動地描述了昔日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的景象,后一句話寫了游覽的人們在瀑布前“流連忘返”。“流連忘返”是什么意思,人們在瀑布前怎樣的“流連忘返”?這就要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先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再想象“流連忘返”的情景。這樣的“移情體驗”,學生的閱讀就會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3)學用結合,用中理解。《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語文,而應用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注重實踐,學用結合,既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最最重要的途徑,也是理解內化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關于閱讀中語言的學習,理解是運用的基礎,運用是理解的提高。“學用結合,用中理解”,是閱讀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形式。本冊的課后練習設計,就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教材編寫的這一理念。如不但安排了相應數量的詞語造句,還安排了多種形式的小練筆訓練,諸如選詞寫話、模仿句式寫話等等。
3、字、詞典是閱讀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工具書是閱讀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對于小學生來說,隨著年級的升高,在閱讀中使用工具書的頻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為這是自學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本冊的課后練習設計,對此予以了應有的重視。如《三顧茅廬》第三題,“先說說帶點字的意思,再解釋詞語”;《黃河的主人》第四題,“查字典,先解釋帶點的字,再理解詞語的意思”等。
(二)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核心工程,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進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議是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1、抓住聯系點,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一篇文章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必須從整體入手。過去的繁瑣分析,“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無助于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整體把握,而且也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影響了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激發學生自主讀書的積極性,就必須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抓住課文的聯系點,整體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步步深入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1)抓課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閱讀時從課題入手,通過審題提出問題,通過閱讀解決問題。這樣的閱讀思路,可以收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如《黃河的主人》,學生通過審題,就可能提出黃河的主人是誰?為什么說他是黃河的主人?他為什么能成為黃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領等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在閱讀課文中全神貫注地尋找這些答案。通過一遍一遍的閱讀,學生可能通過初讀,就會知道黃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過細讀,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機智,鎮靜和機敏”等;通過深讀,還可能領悟到只有偉大的黃河,才能造就出偉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