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介紹及教學建議
(三)抓好默讀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默讀,作為閱讀的一項基本技能,是需要經常而嚴格地訓練才能形成的。《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默讀的要求雖然只提“初步學會默讀”,但與第一學段“學習默讀”的要求相比,是有著“質”的提高。因為“初步學會”就是能夠掌握閱讀的基本要領,具備閱讀的基本能力,初步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特別是即將進入高年級學習的本學期閱讀教學,除了要達到上述的要求以外,還要逐步滲透第三學段的默讀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如何“抓好默讀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呢?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抓起:
1、要整合教學環節。漢語言學習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整體把握。而作為閱讀學習,不管是“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還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更需要對課文內容的整體聯系和把握。上半個世紀肢解分析式的閱讀教學,不但使語文學習患上了“喪魂失魄癥”,而且嚴重地制約了學生默讀能力的提高。“對課文內容的整體地聯系和把握”,最根本的保證就是要整合教學環節,給學生留有較大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空間,使學生能夠瞻前顧后、上掛下連地閱讀思考,從而對課文的內容、語言等深入地感悟,甚至產生出充滿靈性的個性化理解。如《祁黃羊》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有的老師教學時,引導學生從把握人物的形象入手,要求學生閱讀感悟,討論探究,說說祁黃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在這個總體目標的引導下,通過放手讀書,層層深入地思考探究,得出了如下結論:首先,引用悼公的話,祁黃羊是一個“出以公心”的人,具體表現在他向悼公舉薦人才,“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等事例上;接著,得出祁黃羊是一個具有軍事才能的人,具體表現在祁黃羊“擔任中軍尉”時,“晉國的力量比較強大”;然后,又相繼得出祁黃羊是一個英勇善戰、為國家鞠躬盡瘁的人,其依據是“在多年的征戰中,祁黃羊的腿腳落下了毛病”;是一個主動讓賢的人,其依據是“腿腳落下了毛病”就“請求”“辭職”等。實踐證明,只有整合教學環節,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才能真正地落實,個性化的閱讀才能實現,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提高和形成。
2、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讀書時間。就一般情況而言,時間和效率是成正比的。因此,閱讀教學的質量,往往決定于教師在課堂上安排學生讀書時間的多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這個“對話”的主體是學生和文本。也就是說,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性標志,學生讀書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環節,應該占有課堂教學的主要板塊。作為小學中、高年級閱讀的主要形式之一“默讀”,是學生鉆研文本,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的主要手段。默讀的過程,是一個“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課程標準》)的心理活動過程。要完成這個心理活動過程,沒有足夠的讀書時間是不行的。默讀訓練,只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學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系地讀,步步深入地讀。也只有這樣讀書,才能使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啟迪,從中獲得讀書的樂趣。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語文課程標準》修改稿中強調指出的問題:“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當然,從訓練默讀速度的角度來說,也并不是留給學生的時間越寬松越好,本冊的默讀訓練應該予以適當的注意。但這不是小學中年級默讀訓練的重點,提高默讀速度的前提是提高默讀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