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實驗報告(教科版)
這段關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寫,真實地刻畫出老科學家犧牲前的心態。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電話后,他知道沒人能救他,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實踐鍛造出的堅毅、奉獻的品格使他臨危不懼。他認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實驗——用自己身體做實驗品進行“蛇咬傷生理反應的課題實驗”。于是他果斷而堅定地在心中說“不”,要“再做些什么……”這里用省略號,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記錄蛇咬傷后的生理現象與感受,為后人留下研究資料。這些心理,是老科學家堅持記錄直至犧牲的強大的內驅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4、“在被蛇咬傷5個小時以后,卡爾•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筆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個小時后”,足見時間之長。可以想象,在漫長的時間里,老科學家該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學家的實驗記錄該多么艱難。讀者聯系上文不難知道,他記下了體溫的變化,器官功能的變化,血液的變化,體力的變化等等。這是在疼痛中的記錄,是在知覺逐漸消失中的記錄。卡爾•施密特是多么堅強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寫“死了”,而寫“手中的筆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學家科研至死,堅持記錄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這個字眼去記敘可敬的科學家。
四.指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第4、5自然段。
說說“看”到實驗室內發生的一切,你最強烈感的受是什么?針對“像往常一樣”這個詞重點討論:一是這次實驗真像往常一樣嗎,二是哪些方面的確像往常一樣,三是為什么博士能在這個實驗中表現得像“往常一樣”。
五.激情提升,延伸表達。
這份資料將為研究毒蛇作貢獻,這是用生命換來的,所以課文作者發出這樣的贊嘆——齊讀最后一句話。
六 延伸課文,適當拓展
1.把自己最想對博士說的一句話寫下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深刻體會老科學家那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3、認識9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深刻體會老科學家那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2、認識9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說說“看”到實驗室內發生的一切,你最強烈的感情是什么?
二 小聲讀課文。
小組內討論(1)這次試驗真得像往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