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選讀課文
本文標題是一個偏正詞組,中心詞是“旅行家”,修飾成分“勇往直前”點明本文主人公的可貴品格。課題鮮明地顯現本文內容,即寫一個旅行家(徐霞客)“勇往直前”的事。“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往前進。
〔結構分析〕
本文是按內容性質寫的,共7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略地介紹徐霞客及地理學著作《徐霞客游記》。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寫徐霞客勇往直前旅行、考察的事例。這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寫了四方面的事。第一,寫他少年時就有游覽各地的理想。第二,寫他旅行時間長,旅行范圍廣,并將觀察所得做真實記錄。第三,寫他在旅行中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第四,寫他在旅行中堅守勇往直前的信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概括總結徐霞客一生的巨大貢獻。
〔語意理解〕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形式詳細地記錄了徐霞客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包括山川河流、氣候植被、風土人情,具有相當高的科學價值。”
這句對徐霞客著作《徐霞客游記》的內容作簡要介紹與評價。說《徐霞客游記》在文體上是“日記”,內容上是關于地理方面的見聞,在價值上有“相當高的科學價值”,據史料記載,《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數種。原著已散佚,經后人編次。主要是旅行日記,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時的觀察所得,對地球、水文、地質、植被等情況均作詳細記錄。本書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對西南邊區地理提供不少稀有資料。本書文筆生動,記述詳盡,又是一本很好的文學作品。“氣候”,一個地區因氣流、緯度、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影響而顯現的氣象情況。“植被”,覆蓋在某一地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植物的總稱。“風土”,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慣的總稱。“人情”,人們的風俗、習慣。
“一路上,他不畏艱險,冒著嚴寒酷暑,游歷了泰山、天臺山、雁蕩山、武夷山、嵩山、五臺山、珞珈山……到過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等,真可謂‘飽嘗山河美,盡收天下奇’。”
這一句概述徐霞客旅行考察范圍之廣,“克服重重困難”,有深刻的感受。“泰山”,在山東省泰安境內。“天臺山”,在浙江省東部,主峰華頂山。“雁蕩山”,在浙江省東南部,分兩個山組,南雁蕩山在平陽縣西,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蕩山在樂清縣東北,海拔1057米。“武夷山”,在江西、福建兩省邊界,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縣北,高峰有三:東為太室山,海拔1440米,中為峻極山,西為少室山。“五臺山”,在山西省東北部,主峰北臺,海拔2893米。“珞珈山”,又叫“普陀山”,在浙江省東北部海中,屬普陀縣,與五臺山、九華山、峨眉山合稱佛教四大名山,梵名“補陀落迦”或“補恒洛迦”。“大渡河”,古稱沫水,岷江最大支流,在四川省西部。“金沙江”,指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的一段。“瀾滄江”,我國西南地區大河之一,上源扎曲、古曲,均出自青海省唐古拉山,在西藏昌都匯合,東南流貫云南,至西雙版納南出境,稱湄公河,最后入南海。“飽嘗山河美,盡收天下奇”,充分地品嘗山河的美色,把整個世界的神奇景色都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