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形如a-x=b或a÷x=b之類方程的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理解等式的性質,會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新的教材中解方程的方法不再根據加減法和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來求出未知數的值,而是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出方程的解,且教參上規定只讓學生解答形如x-a=b、x+a=b、xa=b和x÷a=b之類的方程,對于形如a-x=b或a÷x=b之類方程引導學生避開。單單解方程的計算練習完全可以避免有問題不能讓學生學的尷尬,而用列解決問題時就難于避免了,比如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一頭藍鯨重165噸,大約是一頭非洲象的33倍。這頭非洲象大約重多少噸?(列方程解答)”學生們根據數量關系“非洲象的體重33=藍鯨的體重”列出方程33x=165,此方程可以用等式的性質來解答;而根據數量關系“藍鯨的體重÷非洲象的體重=33倍”列出方程165÷x=33 ,此方程就不能直接用等式的性質來解答了。再如用減法比較的應用題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形如10-x=3之類的方程,它們也是不能直接用等式的性質來解答。
針對這樣的學情,我是三個階段來展開此內容的學習活動。⑴學習加減方程階段,學生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答形如x+a=b、x-a=b這樣的方程后,先讓學生試做a+x=b之類的方程,并說出數學根據,當然有學生說出先根據加法交換律變成x+a=b,再根據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再出示a-x=b之類的方程,讓學生議議達成共識,減法沒有交換律所以不能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最后以簡單方程為載體(如10-x=3)讓學生思考出未知數的值和得到未知數值的方法(x=10-3,x=7),反思其方法,一是直覺就是7,二是10-3,道理是:10是被減數可以看作是總數,減數x和差7可以看作部分數,所以x的值可以用10-3求出。
⑵學習乘除方程階段,學生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答形如xa=b、x÷a=b這樣的方程后,仿加減方程的方法解答形如a÷x=b之類的方程。⑶回顧對比積累。我認為學生有疑問教師有責任用恰當的方法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生理解后同樣也需要回顧內化、對比積累的過程。因此,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我又安排了對比積累的環節,將加減方程和乘除方程一起呈現,對比形成共識,記憶注重積累,達到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的效果。
讓學生學會找數量關系
列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是找數量關系——列方程——解方程,也就是說要正確地列出方程,必須要找到數量關系,而學生往往不能很快地找出數量關系。因此,讓學生學會找數量關系就營造了一個有效的課堂。
筆者認為找數量關系有這樣幾個途徑:⑴抓住關鍵句。例如“小剛的跳高成績比小軍少0.06米”是依據典型的關鍵句,像這樣用減法形式出現的關鍵句,首先思考的是誰多誰少的問題,教師只要順勢引導較大的數減較小的數就是相差數,寫成關系式就是小軍的跳高成績-小剛的跳高成績=0.06米。還可以將文字改寫成符號和數據,在學生理解“小軍的跳高成績少掉0.06米”就是“小剛的跳高成績”同時,找出數量關系式小軍的跳高成績-0.06米=小剛的跳高成績。⑵抓住總數。求總數往往用順向思維獲得,學生接收理解極為容易,所以抓住總數找數量關系也是一條好思路。例如第10頁的圖中表達了“果汁和杯子一共450克”的意思,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就是“果汁+杯子=450克”。再如在這幅圖中還表達了“5盒蠟筆共60枝”, 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就是“每盒蠟筆的枝數盒數=60枝”。⑶抓住情景表達的意思。比如“電視機的原價x元,優惠112元后現價是988元。”這是一個購物情景,因為優惠現價剩下了988元,這里的數量關系式“原價-優惠的價錢=現價”表示一個因果情景,還有上下車表示出先后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