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統計與可能性 第四課時(新人教五上)
(4)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一人成績過高)
師:當數據偏大或偏小時,用中位數表示一般水平比較合適。
2、第2題
(1)學生獨立解答,集體核對。
(2)討論:為什么中位數比平均數小?
師:如果一組數據中個別數據嚴重偏大,則往往會抬高平均數,使平均數大于中位數;反之,會使平均數小于中位數。另外,如果一部分數據嚴重偏小,則互相抵消,使平均數逼近中位數。
3、第3題
(1)不能,因為經理和副經理的工資與職工工資差距懸殊,這就抬高了公司職員的平均水平。
(2)普通職工在公司里占絕大多數,所以他們的工資更能代表職工工資的一般水平。這也就是工資統計表的中位數。
(3)那爸爸選擇哪個公司比較好呢?
課后作業 第4題
四、課內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我覺得本課設計最精彩之處在新授前“估一估”的環節。因為學生估計的結果都在25米左右,可實際計算出的平均值卻與估計值有較大出入。正是因為這“出入”引起學生的認識沖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們去尋找其中的原因,并“創造”出新的統計量。
本課最靈活之處在于引入計算器。雖然許多教師認為在考試中學生是無法使用計算器的,而計算作為基本技能必須加以強化訓練,因此絕大多數教師不愿讓學生帶計算器進校園。可本課我大膽引入計算器,大大提高了課堂練習效率。因為求平均數并非今天的新知,且計算也并非今天的重點,引入計算器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效率,使教學在有限時間內更富實效。
本課教學中學生最精彩的生成之處在于他們主動質疑并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當教學完例4,學生初步了解到中位數的含義及其求法時,立即就有幾名學生舉手質疑“當有偶數個數據時如何求中位數”。這反映出學生考慮問題全面,也體現出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強烈。在稍后例5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啟發研討,自己尋找到了偶數個數據中位數的求法。
本課練習的最大難點是第3題。此題不僅是平均數難求,而且中位數也難找,確實需要教師從旁點拔引導。如第1問要判斷“乙公司職工的月平均工資超過1500元”,這句話對嗎?如何求乙公司的平均數呢?同學之間就有分歧,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案;
方案1、(6500+4000+1100+500)÷4
方案2、(6500+4000+1100+500)÷(1+3+23+3)
方案3、(6500×1+4000×3+1100×23+500×3)÷(1+3+23+3)
方案1與方案2的學生錯誤地認為表格中的工資代表的是該職位所有人員的工資總數。其實稍有生活常識的人就應該觀察分析得出如果23名員工一個月共計1100元是有失常理的。當然,在此也建議教材在統計表中將“月工資/元”改為“人均月工資/元”。
要解決第2問“你認為用哪個數更能代表公司職工工資的一般水平”就必須分別求出中位數。此次就中位數的求法再次產生分歧,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案:
方案1:(4000+1100)÷2
方案2:(4000×3+1100×23)÷(3+23)
當我繼續追問時,就再也沒有其它方案了。為此,我不得不引導學生再次溫故求中位數的方法。經我提示,終于有了第三個方案。
方案3:將所有員工的工資按大小排序,如:6500、4000、4000、4000、1100、1100、……、500、500、500,然后找到或求出其中位數。
看來,要想當好爸爸的參謀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