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2
教學難點:理解“進一法”和“去尾法”的意義。
數學過程
二.新授課
1.教學教科書第33頁的例題12的第(1)小題
出示例題12的第(1)小題:小強的媽媽要將2.5千克香油分裝在一些玻璃瓶里。每個瓶最多可盛0.4千克的香油。需要準備幾個瓶子?
(1) 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審題,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然后列式解答。
2.5÷0.4=6.25(個)
(2)提問:需要準備6.25個瓶子,瓶子數應當是整數,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數,應是多少個瓶子?(6.25≈6,要用6個瓶子)
根據實際情況,用6個瓶子能將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裝入小瓶子中嗎?
(不行,6個瓶子能裝2.4千克,所以要準備7個瓶子才能夠裝。)
教師:這一道題,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進一法”,來求近似數,也就是無論十分位上的數是多少,一律往整數部分進一。
所以:2.5÷0.4=6.25(個)≈7(個)
2.教學教科書第33頁的例題12的第(2)小題。
出示例題12的第(2)小題: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長的紅絲帶包裝禮盒,每個禮盒要用1.5米長的絲帶,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
(1) 學生獨立審題,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然后列式計算。
25÷1.5=16.6(個)
(2) 提問:禮盒的數量必須是整數,那這一題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數,是多少個禮盒呢?(17個)
包裝17個禮盒,25米的絲帶夠嗎?(不夠)
教師:在一道題,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去尾法”來求近似數,也就是無論十分位上的數多少,一律去掉。
所以:25÷1.5=16.6(個)≈16(個)
(3) 小結: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有時是“進一法”,有時是“去尾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列式后,教師講評。
100÷18.5≈5(本)
提問:這一題采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為什么?
2.完成教科書第35頁練習六的第7題。
學生自己獨立列式,教師講評。
680÷15≈46(箱)
提問:這一題采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為什么?
四.作業
1.課內作業:教科書第35頁練習六的第6、8、9、10題。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三、觀察物體
單元要點分析
數學內容
“視圖與投影”是《課標》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每一學段要求不同:
第一學段:“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第二學段:“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的位置”。
第三學段:“正式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知識”。
所以,在本冊中沒有給出的視圖的概念,而是采用“從不同方向觀察”的表述。
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不僅設計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象、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呈現從不同方位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得到的三個圖形,讓學生用正方體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這就要求學生要根據已有的圖形的表象,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后再通過拼擺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本冊通過讓學生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形體,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的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能正確辨認兩個及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