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課堂實錄
第一次分類:按照等式不等式分
第二次分類:按既含有字母有是等式分
a、讓學生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b、如果學生按照多種標準分時,指出:“分類一次時只能是一個標準”。
c、引導學生分
師:那么按照是不是等式分應該怎么分?
d、第二次分類:
師:你能把這些等式再分分類嗎?
4、 概括概念
過渡:看來同學們都能按自己的標準對式子進行分類。
(老師把黑板上不是方程的式子擦掉)
a、教師指著黑板說:那么,像這樣的等式我們叫做方程(注意語氣語速)。
(板書: 方程)
b、你能說說什么叫方程嗎?
c、學生發言,概括出:“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板書)
……
【反思】設計分類有兩個目的:第一,通過學生找到一定的分類標準,自主對式子進行比較,辨別,明確什么是方程。第二,明確“分”的標準雖然不同,但通過連續兩次“分”,最后的結果是一致的。在分類過程中,我的打算本是把學生的兩種分法的結果一一抄寫在黑板上,可由于黑板有些小,我就圖簡便,第一種分法我就在原算式上調整了位置,沒重抄。當學生說到第二種分法的結果時,我們的原始算式沒有了,給人一種將第一種分法的結果又再分的錯覺,聽課的老師有這種錯覺,我想學生肯定有的沒把兩種分法弄清楚。
三、拓展練習、鞏固概念
1、判斷: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書上練習)
8x=06 x+24+2>102 y÷5=10 n-5m = 15
17-8 = 9 10<3m 6x +3 = 11+2x 4+3z =10
提問:在判斷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新的體會以下幾點:
學生可能會說:
(未知數)也可以在等號的右邊;
未知數可以用x、y等多個字母表示;
一個等式中可以含有多個未知數;
小結:看來我們要判斷是否是方程,必須要具備什么條件。
師:認識了方程,以前見過嗎?
師;其實一年級就見過。(生奇怪)比如8+□=10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方程離我們并不遙遠!
2、討論、辨析概念
a、判斷,下面的說法對嗎?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b、你能用一個圖(或表)來形象地反映出等式和方程的關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