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第17課
課題:地震中的父與子
課型:新授課
授課時間:2009年x月x日
授課對象:湛江市某小學五年級1班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圖片 新華字典
教學準備:學生自主預習,自主學習新的生字詞。同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來。
學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以“父母之愛”為主題的感人文章,對于學生來說,父母的愛并不陌生,所以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體會課文中的愛。
五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在課堂盡量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和解決問題,比如讓學生自主預習課文,學習新的生字詞;通過各種讀來領悟為什么這是對了不起的父子等等。
教學理念:根據新課標,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情感和學習的權利。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我設計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索發(fā)現和解決問題。根據文本特點,我以“情”感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學思路:《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的課文,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新字詞,在第一課時主要是解決生字難詞,并對課文有初次的感悟。在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用心領會父子的了不起。在感悟父親的了不起過程中,緊緊抓住父親的動作外貌和父親的信念,讓學生品讀和感悟父親的愛。感悟兒子的了不起,主要是抓住倒數第二段,從兒子的語言與行為中感悟他對父親的信任,還有勇敢的品質。
《地震中的父與子》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預習時學習新字詞,對于不懂的借助字典或者小組討論等各種方法,解決難題。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昔日、廢墟、 爆炸、瓦礫、破爛不堪”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了解故事梗概
3.積累描寫人物佳句,初步領悟作者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認識八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如:“曼 墟 礫 爆”等生字。
教學難點:積累描寫人物佳句,初步領悟作者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入情入境
1.ppt展示一系列有關四川汶川大地震時感人照片,特別是關于地震中父母和兒女之間的感人照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圖片中認識地震,感受父母之愛,緊扣主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2.圖片后感分享:
a.指名讓一兩個學生說說看照片后的感受,激發(fā)學生的感情。
b.師:同學們看了照片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謂“地震無情,人有情”,地震雖然帶給人們無盡的災難,但在災難面前,我們不放棄不拋棄,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無論是圖片中的他們,還是課文中的這對父與子都是如此。今天我們要學習新課文,請打開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
(二)學習課文,擊破生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