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去雕飾──聽《青山處處埋忠骨》有感
上周,聆聽了我們年級張曉瓊老師執教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我深有感觸,深受啟發。這是一節原滋原味的隨堂課,整堂課樸實無華,沒有什么花哨的環節,但張老師“天然去雕飾”,教學設計獨具匠心,教學風格“求真務實”,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把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實處,使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現了張老師深厚的文本解讀功底和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青山處處埋忠骨》是小語第九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人文內涵豐富,感人至深。文章主要講述了毛主席驚悉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這個噩耗后極度悲痛的心情和對毛岸英遺體是否歸葬作出艱難抉擇的過程,表現出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說實話,這是一篇比較難處理的課文。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文本有很大的距離。通過查資料,學生可以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文中表現的生離死別的痛苦,小學生是極少有體驗的,因此讓學生體會毛澤東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是有很大難度的。如何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帶領學生迅速走進文本,就成了教學這篇課文成功的關鍵。張老師的這堂課,在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把學生引進文本、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這方面,設計得很巧妙,成功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我們執教這類與學生生活有較大距離的課文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一、知人論世,營造氛圍
當今小學生與“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比較陌生,對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關事跡知之甚少,這客觀上造成了學生解讀這篇課文有不小難度。因此,教學中補充相關背景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張老師在教學設計中也很重視這一點,并做了精心的設計。
首先,張老師課前讓學生動手收集了“抗美援朝”的一些資料。課堂上不是簡單的呈現資料,而是把資料展示與課前精彩兩分鐘展示有機結合起來,請展示的同學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老師把與課文相關的重要信息板書到黑板上。特別板書“抗美援朝”的目的其實就是“保家衛國”,既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又為課堂營造了氛圍,為學生解讀文本做了知識鋪墊。
在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結合文本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張老師巧妙而自然地補充了毛岸英成長經歷、犧牲經過等內容;最后總結深化時,又補充了此前為了革命,毛主席相繼失去五位親人的資料。
由于時機把握恰當,過渡自然,這些資料的補充,并不讓人覺得累贅、多余。反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了毛岸英的犧牲對毛主席造成的傷害是多么巨大,毛主席最后做出的抉擇是多么偉大,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堂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了毛主席極度悲痛的心情和寬廣的胸懷。
二、抓住關鍵,解讀文本
對文本的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取決于執教者對文本精心、深入的解讀。老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質量。教者只有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才會產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課堂調控信心,才敢勇于面對課堂教學中精彩預設與突然生成的挑戰;才能想出辦法來巧妙處理文本,創意設計出受到學生喜愛而又具實效的課堂教學。
這堂課,張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是深刻而透徹的。在教學設計中,張老師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學的各個環節的關鍵了如指掌,在加上對學情的研究準確到位,整堂課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并且自然流暢,如行云流水。
如在整體感知文本時,她讓學生抓住文中三封電報內容作為線索,使原來的“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這條線索一下子變得清晰簡單。根據這一線索,學生很快把文章的脈絡理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為突破文章重難點做了良好的鋪墊。把文本中可供語文學習的“源”和“材”挖掘出來,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