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反思
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主席驚悉這個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教學這篇課文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重點語句的朗讀感悟,了解一代偉人作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曠達的心胸和無私的襟懷。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刻畫來反映他的內心世界。
這雖然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有些語句的含義比較深刻,教學時,我在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語句的理解感悟組織學生交流:從課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從哪些詞句當中感悟到的?為了使自讀課文和談論交流更有實效,課前我要求學生查閱與本文相關的資料,開展課外閱讀。最后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因為有感情的朗讀,是指導學生感受毛澤東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許多感受,有的學生不一定能說出來,但可能通過讀能表達出來,在讀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毛澤東的情感,在讀中升華學生自己的認識。
縱觀整堂課,我覺得學生的感悟還是比較到位的,可學生的朗讀還欠加強指導。讓學生在朗朗的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組織好朗讀教學也是培養審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學中學生集體感情朗讀的時間欠充分,應給足時間讓學生在感情朗讀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過細節描寫來突出毛澤東鮮明的性格特點,展示他凡人的情懷和不同凡人的胸懷,這是本文在表現手法上的基本特點。文章當中有很多的動作、語言、神態和心理描寫,可在體會情感中沒有涉及到描寫人物的方法,我覺得在體會情感和了解寫作方法有一個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做到讀寫結合更好,這也是今后教學值得重視的地方。
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反思
從課文中我們體會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那么,如何體現人物的情感世界上的變化,怎樣表現人物性格描寫,在本文中我們可略見一斑。如:
1、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刻畫來反映毛澤東的內心世界:
如語言描寫: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著兒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動作描寫:“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還如神態描寫:“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2、通過心理描寫來突出性格特點:
“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體吧!”
在進行人物刻畫時,我們總是要求學生不要忽略細節描寫,其實就是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內心世界的外在表露,課下不妨讓學生進行一下小練筆,寫一些人物作文。
《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反思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出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后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