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注意抓住主要段落研讀,體驗主席情感變化。課標提出: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閱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所以給每一次讀書提出一個要求,構建好閱讀話題,再加以建構解構,是引領學生學習課文的好方法。
文中出現三封電報,所以“接到電報,毛澤東的表現怎樣”是我本課教學的一個中心話題。每次閱讀之前給學生提出一個明確的可操作的要求:“快速瀏覽課文,劃出描寫毛澤東表現的句子,圈出感受最深的字詞,自己體會體會。”
在學生充分自學后,我采用培養學生抓重點詞能力,提高表達能力,加強朗讀訓練,深刻體會人物情感,滲透指導描寫人物方法。“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時,學生先抓住重點字詞 “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一支又一支”,“熱了幾次”,“原封不動”等真切地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悲痛感情,然后帶著感受朗讀,這樣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想象、朗讀把這種文本語言文字的感情表達出來,讓無聲的語言文字變得有聲有形。
然后在體會“‘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時,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走進文本,自己朗讀,指名朗讀,在自主感悟的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這樣讀,這樣采用對話與交流的方式,通過師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啟迪,讓句子中的內涵留在學生的心田,使偉人形象屹立在學生心中。
以讀促悟,讀中帶悟。在反復讀中體驗毛主席情感的變化和情感和內心的掙扎與矛盾。
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處理生成問題的經驗欠缺,聲音不夠響亮,沒有把握好節奏,對于學生精彩的回答,如“我從省略號看出毛主席還有許多想法”,“我從一系列動作中看出他的悲痛”等,沒有定格并放大為全班學習榜樣,只是輕描淡寫地表揚了一下,以后還應多多注意。
《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反思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出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后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一、電報處理,創設悲痛基調
本文以一封從朝鮮發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寫起,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后,教師以凝重低沉的語言揭示:在1950年11月25日,中南海毛主席臥室的寫字臺上,放著一封來自朝鮮的電報。播發課件,有年輕毛岸英的照片,有黑底白字的電報,有低沉傷感的背景音樂,有莊重的電報朗讀聲,一切讓學生的情感隨著基調的悲愴而推進,與此共鳴,不但使學生充分了解電報內容,而且渲染了與文本相符的悲傷氛圍,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奠定基礎,并幫助學生理解毛澤東突然得到愛子犧牲噩耗的悲痛。
二、段落研讀,體驗情感變化